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诗文鉴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4:55: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古诗文鉴赏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诗文鉴赏)

一、古诗文鉴赏的问与答

1、创设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简析哪一联的意境)

由XX等意象构成的一幅XX时令(暮春、初春、春末夏初、盛夏、深秋、寒冬)(清晨、午后、傍晚时分、月圆之夜)的XX特点(幽寂、静谧、繁丽、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的图景 (或者对诗句展开描述)+(表现作者XX感情) 2、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具体原因+特点+中心身份

例如:一个因为离别而伤感的孤独者(漂泊而无奈的旅人;因遭到贬斥而郁愤的失意者、隐逸者、贬抑者;上战场而斗志昂扬的将士;一个因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失落、无奈、忧愤的失意者;一个因战乱而被迫漂泊无依的行人……)

3、问景物特点 有不同特点的先把它分出来

用XX等意象来烘托 或 用XX等意象来反衬景物的XX特征(有时候加上XX感情,看题目需要) 4、语言特色

①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②语言风格 ③句式 设问

★④炼字型 把某个字放在句子中描述+特点(带出手法)+表情达意 5、如何来写景?

①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②表现手法

③写景角度 虚实、反衬、视听、动静、远近、高低、声色 6、问如何抒情? 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借用典故 含蓄表达 曲笔 委婉含蓄 7、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①白描——不借助与任何手段的描写 ②借助于修辞等来描写

8、某个字或者某个句的含义?着眼于内容来回答

9、问为什么某个字是贯穿全诗的?一定要围绕这个字词,按照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的各联内容展开分析 (比如 直接 侧面 原因 结果 影响 想象到的内容) 10、作者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意象?(基本等同于3)

11、问首句的作用 ①点题 ②奠定情感基调 ③领起(引起)

12、问结句的作用 ①在描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水到渠成 ②以景结句 烘托氛围;情韵深长,余味无穷

重点归纳:①景物特征 ②人物特征 ③诗歌分类以及思想内容 ④语言风格 读一首诗歌的流程:分类别→看作者→析文本→审题干→重注释

1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二、古诗文鉴赏专项解读 (一)送别诗 一、常见意象

古诗文鉴赏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2、送别时间:夕阳、日暮 3、季节:秋季

4、意象:酒、班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 二、送别诗的种类

1、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

2、借诗吐胸中激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坷,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 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

4、综合性的:①含离别之情,②身世命运之感,③劝慰警示之意,④别后的担心和牵挂,⑤期盼之情 三、送别诗的一般写法(艺术特色)

1、情景相融,以景来写情,表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的深情

2、虚实结合:“送别诗”中景为实,情感为虚;“别前”为实,“别后”为虚;“别前之景”为实,“别后之景”为虚;细节为实,心理变化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的交错、交融,极其婉转、含蓄表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3、对比和用典,“对比”是送别诗中非常常见的手法,它能够很强烈表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诗人内心的痛苦;“用典”能够很简洁表述诗人的对朋友的思念、鼓励、支持

4、细节描写:在“送别诗”中诗人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变化都足以感人肺腑 5、无理之情:埋怨自然之情,借景抒情

四、实例鉴赏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

答: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罟师,船夫;桨,开桨即启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 2、第三句历来倍受赞赏,请简要赏析

答: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线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有人归去

注意点:这里的题目就很好地说明了读题目找对象要前瞻后看,想想之间的联系性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完成下列问题:

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古诗文鉴赏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不规整的对偶;又巧妙地运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注意点:这道题很好地诠释了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深入分析,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意象?这个意象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它想说什么?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完成下列题目:

1、这首诗的特点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送别之情?请联系具体诗歌内容,赏析这种手法运用的妙处 答:“乐景写哀情”“乐景”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哀情”就是离别的哀伤情感),以景色的美,反衬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堪(或分离的悲伤) 2、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离别之愁

3、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对,景色越美,越绝离别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二联中,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气氛特征?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微霜”“鸿雁”两个意象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

2、尾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

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古诗文鉴赏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完成下列问题:

1、第二局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境,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之情。 【连接高考:2010江苏】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完成下列问题: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有何不同?

4

搜索更多关于: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诗文鉴赏) 的文档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诗文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r11v16euv3z01x0bcl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