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第25课《桃花源记》 XX中学 XX教师 2010年5月24日
课型:新授课 授课班级:八年一班 课时: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辨认 “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感悟
(五)教学用具
计算机、投影仪
(六)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 和平安宁 探访 怡然自得
渔人的踪迹 离开 安居乐业 桃花源的生活 再访 民风淳朴
一个与黑暗现实先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们美好愿望
社会现实 桃花源 生活 赋税繁重 自食其力 苦不堪言 怡然自得 污秽黑暗 平等互助 环境 连年内战 祥和安宁
黑板右侧1/4用来保留书写复习提问的题目和课后作业内容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有一个成语—— “世外桃源”,谁能解释一下?
明确: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谁知道这个成语从哪里来?
明确:出自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②由 《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引入课文学习。
在中国,素有 “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 《桃花源记并诗》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 “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桃花源记》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这篇课文的艺术美吧。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髫tiáo狅 诣yì 骥jì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 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提问朗读、重点分析 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 (第1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 (第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 (第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段落分析
①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朗读是带着问题去读有关片段。学生寻找有关片段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A. 提问朗读: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 推敲字词。
△ “忽逢桃花林”中的 “忽”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 “忽”说明是偶然的。 △ “芳草鲜美”中的 “鲜美”作什么解释? 明确:“鲜美”,鲜艳美丽。
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也是一个阅读、积累的实践过程。 △ “渔人甚异之”中的 “异之”作什么解释?
明确:“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是“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 “欲穷其林”中的 “穷”字作什么解释? 明确:“穷”,穷尽,走到头。 ②学习第二部分
A. 提问朗读: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提问朗读: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自云先世避秦世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提问:为什么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 推敲字词。
△ “阡陌交通”中的 “交通”,作什么解释? 明确:“交通”,交错相通。
注意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 “妻子”,是一个词吗?“绝境”作什么解释?
明确:“妻子”,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指妻子、子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学习第三部分
A. 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又 “处处志之”,而后来 “寻向所志”,却 “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B. 推敲字词
△ “处处志之”中的 “志”和 “寻向所志”中的 “志”,意思是不是相同?作什么解释?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 “志”为动词,做了标记,后一个 “志”为名词,做的标记。 ③积累词语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如此 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学习,边积累,如此日积月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