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工程指导思想及目标
0.3.1指导思想
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以质量为中心,贯彻执行ISO90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编制项目《项目施工质量计划》;高效利用公司地域优势,按国际惯例实施项目管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优质、高速、安全、低耗地完成本工程的建设任务。
0.3.2工程质量目标
确保质量满足合同要求达到合格,争创国家优质工程。
0.3.3工期目标
按照合同规定,本工程于2007年12月竣工,交付业主使用。
0.3.4科技进步目标
施工中积极采用成熟的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最大限度地为业主取得投资效益。
工程拟推广应用的四新技术见下面附表《“四新”成果推广计划表》。
0.3.5环境保护目标
以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健康,保护环境,营造绿色建筑;追求人居、社
5
区和施工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环境方针为宗旨,继续维持前期现场CI规划,绿化、美化,实施花园式工地管理。
0.3.6安全与文明施工目标
确保达到“武汉市文明安全样板工地”,并严格按武汉市文明施工的各项规定和我公司CI战略布置和管理整个施工现场,创建一流的文明施工现场,把工地建成景点式施工现场,场内各种建设材料堆码成垛,实行场内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堆放、专人管理,保持场容、市容环境卫生。
0.3.7成本降低控制目标
积极协助业主,在图纸会审、深化设计和施工进行过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议,科学地编制施工方案和作业计划,减少定额外消耗,为业主最大限度节约投资。
“四新”成果推广计划表
6
第一章 工程概况及重难点分析
1.1工程概况
1.1.1建筑概况
工程名称:武汉**机场航站区及配套设施扩建工程(航站楼工程) 建设单位:武汉**机场扩建工程项目部 设计单位:中国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监理单位:****监理公司 勘察单位:**勘察设计院
本航站楼座落于距武汉市17km处,位于武汉**机场原航站楼的西南侧约230m的位置,向北约3km可到达**镇。新建航站楼总建筑面积为14.98万平方米(含地下室),主楼长315m,宽85.9~97.5m;指廊长256.8m,宽38m;连廊(A3、B3段)长54.3m,宽26m。建筑室内±0.000m标高相当于黄海高程32.960m,室内外高差设计为150mm。航站楼结构形式为地下一层,地上两
层,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二层为钢结构。航站楼建筑平面布局为“U”形,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将其分为A、B、C三个区。办理手续、安检及行李分捡主要在主楼C区,旅客候机在A、B指廊。
新航站楼建成后,国际年旅客吞吐量104万人次,国内年旅客吞吐量1196
7
万人次,高峰小时飞机起降驾38架次。
1.1.2建筑场地地质概况
根据**勘查设计院提供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区地层共分6大层:①素填土(Qml);②粉质粘土(Q4al+pl);③粉质粘土(Q3al+pl);④粘土(Q3al+pl);④-1粉质粘土(Q3al+pl);⑤粘土(Q3pl+dl);⑤-1粉质粘土(Q3pl+dl);⑥砂岩残积土(Qel)。
1.1.3建筑及混凝土结构概况
航站楼主楼基础采用有柱帽筏板基础,基础底板厚1000mm,埋深-8.5m,基础底板内设有纵横双向无粘结预应力筋。A、B指廊基础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基础,上部为承台、基础梁,承台基础分矩形承台和三角棱台两种,其厚度均为1.6 m。
主楼C区为有地下室、局部设4.00m和12.5m(钢结构)双夹层的两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板内设有横向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主次梁为后张有粘结预应力结构体系;A、B指廊均为设4.00m夹层的两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主次梁为后张有粘结预应力结构体系。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