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联考
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试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 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 B.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 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 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
2.有史籍对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进士)结果做了详细统计,见下表(单位:人)。表中数据反映出唐代
A.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B.科考成为官员入仕的主渠道 C.士族依然存在政治影响力 D.科举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1382年,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宋讷出任文渊阁大学士。一次,宋讷烤火打盹,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太祖制文警讷:“胁者,协也。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致神怒若此邪?”此言主要反映了明太祖
A.对皇帝权威的刻意神化 B.对宫室安全的高度重视 C.对帷幄近臣的倚重心态 D.对大臣擅权的防范心理
4.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更改,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A.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B.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C.政治运行的高效率 D.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5.根据《十二铜表法》以及罗马法的其他相关规定,侵占罪是指未经被窃人同意而持有物品的人非法使用或非法侵吞该物品的行为,其中非法使用是指窃用,非法侵吞是指侵吞。这一规定旨在
A.规范城邦公民个人行为 B.协调公民经济纠纷 C.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D.明确侵占罪的主体
6.虽然罗马法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被岁月逐渐尘封,然而,公元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各国和自治城市兴起了研究罗马法的典籍,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运用到法律实践中去的学术运动,史称“罗马法复兴”。这说明罗马法
A.为西方其他国家所继承 B.成为欧洲法律的渊源 C.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D.由衰落重新走向辉煌
7.1708年,英国议会提出的议案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就在同年,由于议会强硬派的坚持,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不得不同意辉格党人组阁。这反映出英国 A.具有深厚的忠君心理 B.未确立议会主权原则 C.重大事务须国王参决 D.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
8.法兰西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没有兑现,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特别是1870年普鲁士军队入侵,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这一形势客观上有利于 A.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 B.民族革命任务的完成 C.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 D.国内君主派势力的分化
9.德国工业增长率在1860~1870年为2.7%,1880~1890年为6.4%,1890~1900年为6.1%。据此可推知的结论是
A.市场统一加速了德国现代化 B.德国经济战略侧重发展工业 C.联邦制确保了德意志的统一 D.君主制对德国持续发展不利
10.据统计,从1860年到1894年,朝鲜向中国朝贡的年份有25年,琉球有8年,越南有5年,尼泊尔向中国朝贡了4次,缅甸朝贡了1次。1894年以后这一现象还有些残留,但未能构成一种国际秩序。这表明近代中国
A.宗藩心态已被完全破除 B.传统外交体制难以存续 C.积极顺应近代化的潮流 D.努力维护独立自主地位
11.右面展示的是新闻漫画《新民国之怪象》,漫画分别对“共和”“平等”进行了阐释。由此
可知,该漫画
A.祝贺中华民国的成立 B.揭示民主实践的不足 C.讽刺清朝统治的腐朽 D.歌颂中国社会的转型
12.1946年4月28日,上海市举行参议员选举。凡二十岁以上男女公民,均可凭国民身份证或领取国民身份证(申请书)收据,或持有由保长或甲长开具的证明文件,往各区投票处依照程序投票。这一现象
A.表明民众人身被控制严格 B.说明民众维权意识增强 C.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D.反映了民主政府的建成
13.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有时把它叫作“新的封建制度”,但更多时候把它看作存在于“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制度。这表明圣西门
A.以进化理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 B.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C.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 D.已认识到现有制度存在的弊端
14.列宁说过,“(巴黎公社)通过革命后取得了政权的广大无产阶级群体在未经任何特别复杂的立法手续程序,就实行了社会制度民主化,从而废除了根深蒂固的官僚制,实现了官吏由广大人民及其无产阶级通过选举的制度而产生”。这说明巴黎公社 A.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原则 C.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D.未借鉴资产阶级民主成果
15.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 A.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B.奠定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基础 C.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 D.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16.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尽管人民对选举没有了解,但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这说明 A.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 B.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
C.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17.1982年宪法序言特别提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一条款蕴含的理念是 A.民权与理性交融 B.自由与平等并存 C.民主与法治并行 D.自由与法治互补
18.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立法会80%以上成员均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这体现出中央政府 A.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完善 B.对港人治港精神的贯彻 C.对香港政府人事权的尊重 D.对公职人员选任的慎重
19.1963年,有美国政府人士表示:“今天我们追求一种对共产党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我们决心对未来变化的任何可能性敞开大门,对那里出现的能够促进我国利益、服务于自由世界和有益于中国人民的变化,不会砰然一声把门关闭。”这一言论意在呼吁美国 A.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B.运用经济手段以遏制中国 C.积极开拓新中国市场 D.在对华政策上保持灵活性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宣布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危险仍然严重存在”。可见,当时我国对外战略立足于
A.维护和平,保证发展 B.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导向 C.发展经济,韬光养晦 D.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21.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是美国的70%、世界平均值的80%。截止到1996年,中国参加了51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这说明新时期我国 A.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重视参与区域组织活动 D.外交机制不断走向成熟
22.对马歇尔计划的推出,有政治家引用莎士比亚《享利五世》中的一句话说,在国际危机最黑暗的时刻,杜鲁门表现出“黑夜里哈里的一点英雄形象”,他使盟友们放心,让敌人们胆寒。在该政治家看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 A.重建欧洲,维护和平 B.复兴欧洲,缓和冲突 C.稳定西欧,遏制苏联 D.武装盟友,称霸全球
23.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经济宣言》单列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