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滕州市以效益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
中共滕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近年来,滕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围绕转方式调结
构这条主线,以经济发展效益为导向,着力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财富,展现跨越赶超新优势。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33.9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5.6%;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5:60.6:28.9调整为2010年的9:54:3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1亿元,是“十五”末的3.3倍,年均增长26.7%。
一
(一)高点定位,紧紧扭住提质增效谋发展。滕州市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省
委关于“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和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实现科学跨越、继续争当排头兵为发展定位,调整完善工作思路,按照“合力抓发展、关键抓转型、突出抓项目、全力强实力”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四业并举促转型行动计划”,即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行动计划、服务业“提速”行动计划、传统产业“提升”行动计划、现代农业“增效”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连续两年谋划实施“六百六促工程”,即每年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超过100个,促进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促进工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实施投资过5000万元服务业项目100个,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100个,促进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实施投资过1000万元技术改造项目100个,促进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个,促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着力打造机械机床、煤化工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手和载体平台,全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跨越发展。
(二)强化特色,向产业集群集约要竞争力。滕州市充分挖掘老工业基地优势,大
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力推动了产业集群化、多元化发展,工业经济的规模层次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76家,较“十五”末增加380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实现1206亿元、13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7倍、3倍。一是着力壮大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工业经济实现“量变”。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积极培植壮大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业,设立了2000万元机械制造业发展专项基金,规划建设了8平方公里的机械制造工业园,全市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到739家,中小型钻铣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成为全国“中国中小机床之都”。围绕做精做细煤化工产业,坚持以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规划建设了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精细化工园,抓了8个投资分别过1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建设,被列入国家规划的七大煤化工基地核心区。围绕做特做优新型建材产业,规划建设了现代玻璃产业基地,进一步拉长了玻璃生产、加工产业链,全市玻璃企业发展到267家,成为全省五大玻璃生产基地之一。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变”。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0亿元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园,引进实施了总投资20亿元的东方钢帘线、总投资10亿元的风轮轮胎等项目,培植壮大了电子信息、太阳能、汽车配套、电动车等新兴产业,促进了工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70家,较“十五”末增加121家。三是搞好产业嫁接引进,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裂变”。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十一五”时期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国内500
强企业9家,实际利用市外资金863亿元。与联想集团合作实施总投资131亿元的新能凤凰能源项目、与韩国SK集团合作建设亚洲最大的苯制品生产基地,促进了工业企业快速膨胀、裂变发展。四是加强各类园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集聚”发展。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一区十大基地”建设。滕州经济开发区累计入区项目达到272个,208个项目建成投产,跻身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20强。
(三)深挖潜力,以城市集聚激活内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努力做活扩大内
需、促进消费的文章,把推进城市化、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加投入、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着力把城市打造成为集聚人口、带动消费、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是优化城市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中心城区突出提升品位和档次,重点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小城镇突出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重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中心村突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居住,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8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7%。二是加快城市大项目建设。“十一五”时期累计开工城建项目560个,累计完成投资290亿元,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20条,城区道路里程达到477公里。天然气用户发展到6.4万户,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公交线路发展到37条,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8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升级改造老旧小区21个、背街小巷200余条;加快棚户区(旧城)改造,累计完成城市拆迁面积700万平方米、竣工540万平方米。三是发挥服务业载体作用。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重点抓了总投资15亿元的伦达国际商贸城、总投资11亿元的国际机床市场等项目建设,全市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40处,其中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8处;大型超市发展到20家、现代物流企业35家。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80亿元,成为全国干杂海货产品的信息中心、交易中心、
价格形成中心,被命名为“中国食品流通基地”。四是突破文化旅游业。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积极打造北部山水生态游、西部湿地温泉游、中南部历史文化游“三大旅游板块”,叫响了“墨子故里·江北水乡”旅游品牌,旅游业规模层次不断提高。拥有4A级景区2家,A级景区11家。其中,微山湖湿地公园拥有全国最大的16万亩荷花观赏区,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温泉度假村。建设了全国县级最大的历史文化广场,拥有龙泉古塔、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汉画像石馆、滕州博物馆、墨砚馆、王学仲艺术馆等“一塔六馆”;规划建设集佛教文化、伏羲文化、汉代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洪山口旅游风景区。2008年,被文化部、国际旅游营销协会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名城”。
(四)环境优先,倾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滕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既要金山
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得快,更要发展得好”的理念,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上加大力度,实施攻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取水分别降低到1.15吨标准煤、64.17立方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削减0.37万吨、0.45万吨。“十一五”时期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50万吨,关停小火电14.9万千瓦、重污染企业60余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发展枣庄市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7家,累计发展沼气示范户6.3万户、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103个,沼气普及率和太阳能综合利用走在全省前列。建成3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全部实现了鱼类稳定生长。全国南水北调东线治污暨截污导流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滕州召开,点源治理、集中处理、污泥焚烧、截蓄回用、湿地净化”的水污染防治“滕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主动采取生态修复、保持工程措施,是滕州环境优化的着力点。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进沿河、沿湖生态林带建设工程,全市共发展高标准农田林网62万亩、道路林带560公里、水系林带9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33%;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