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增绿增花”工程,打造“花之都、绿之城”,投资60亿元治理荆河、小清河,高标准完成了20余条城市道路绿化配套建设,连续三年每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提出“经营生态”的理念,由市财政出资收购了微山湖湿地公园内的3万亩速生林,从农民手中返租湿地 4000亩,进行统一保护和管理。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了5处湿地森林公园,沿主要河流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3万亩的5处人工湿地,有效提高了生态修复和保护能力。
(五)民生为本,富民惠民安民筑和谐。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努力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是实施全民创业。坚持富民优先,大力实施“百千万”全民创业工程,积极支持百家骨干企业“二次创业”,引导千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推动万名小老板“自主创业”,深入开展“十大创业功臣”和“百名创业带头人”评选表彰活动,充分调动激发全民创业活力。近三年每年新发展民营企业在1000家以上,每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在1万户以上。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30元、8107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8倍、1.8倍,年均分别增长12.3%、12%。二是统筹推进十项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全民医疗保险、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社会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城乡养老保险、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救济、五保供养、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等十项保障制度,在全省县级率先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5.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受益农民突破50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万人;大病救助成人和儿童报销金额分别达到11万元、14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全面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21个镇街均建立了高标准的敬老院,五保老人凡愿集中供养的都实行了集中供养。三是毫不放松抓平安滕州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做好信访工作,重视加强安全生产,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和信访总量持续下降,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连续3年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
二
滕州市注重效益导向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做法,对于县级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
题,发挥优势,促进跨越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根本出路。目前,以消耗资源能源为主要手段、以单纯追求
生产总值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探索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对于县域发展来说,能否从根本上放弃粗放增长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有利于长远持续发展的路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最大考验。经受这个考验,根本在于科学发展,关键就是以效益为导向,每前进一步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要积极引导县级围绕敢不敢、能不能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真正相适应,积极谋求实现科学的跨越发展。
(二)善于挖掘潜力才能实现跨越赶超。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县域发展既要直接
吸收利用世界最新文明成果,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又要借助资源环境、低成本优势,摆脱粗放发展惯性依赖,另辟发展路径,实施跨越赶超战略。滕州的做法表明,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前提是坚持高点定位,强化战略思维,把自身优势、县力县情研究透,做好新、特、优的文章。尤其要高水平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等优质要素,实现本地区尚未开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把潜力转化为实力,实现跨越赶超。
(三)注重文化品牌特色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
越明显,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最有价值的资源往往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文化。把特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以运作,有利于提高经济素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滕州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坚持把地方文化的特色精髓找准,特色主题叫响,特色品牌擦亮,形成了主题文化引领发展的强劲态势,造就了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创造是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是跨越发展的活力源泉。滕州之所以取得
跨越发展的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不仅虚心学习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而且善于立足自我,勇于创新创造。从发展思路的调整到工作措施的制定,从体制机制的再造到动员群众开展全民创业的实践,都渗透着创新的理念,体现着改革的精神。他们的做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不坚持科学发展没有出路,离开了创新创造找不到出路,把解放思想落在如何推动科学发展上,才能激活发展动力,聚集发展要素,形成发展优势,实现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