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南音始祖孟昶史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21:27: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雕刻在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的南音古乐器,计有吹、拉、弹、拍的乐器多达37件:拍板、琵琶、尺八、二弦、三弦、唢呐、品箫和双铃、四宝、响盏等上下四管,一应俱全,而且还有较少见的笙及扁鼓等。人们比较熟知的是大雄宝殿的12尊飞天乐伎,但还不够全面。在东塔须弥座40幅浮雕中,有图《天人赞鹤》,图中身着飘带的天人,一个吹笛,一个双手按拍着古制六板的南音拍板。

这幅浮雕,与东塔共存至今七百多年。拍板早就从西域传入中土,唐代列为胡部之乐。唐宋时的拍板都是六板,也有五板。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工手上的拍板就是六板。泉州南音现在的拍板普遍为五板,与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木雕的五板拍板一样,而东塔的石雕拍板直承唐制为六板。开元寺中拥有六板与五板的拍板,正符合拍板历史的发展轨迹。

五 乐律

乐律方面,南音的管门从隋唐以来的“清商三调”演变而来,音韵学方面,南音的音韵和晋代的音韵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南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音乐界权威人士曾得出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南音的基础是唐代“大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唐代的宫廷音乐是我国封建社会贵族音乐发展的最高峰。随着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贵族、官宦和地主纷纷南迁,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的“大曲”,被带入福建,为南曲起了催生的作用。后来在广泛流传和演唱过程中,南乐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涵。

六.发展与成型

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至宋代,泉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交通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文化也蓬勃发展,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元时泉州刺桐港是我国对外通商大港,泉南滨海,系国内外商船停泊之处,歌馆、酒楼、茶肆林立,拥琵琶而弹唱南乐的歌女比比皆是。

泉州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对泉州南音的发展与成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受到宋代填词、唱词者的影响,泉州南音创作的曲牌有许多与宋词的牌名相同,如“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使南乐的词和曲更丰富。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无唱词,有琵琶弹奏法,是专供乐器演奏的带标题的乐曲。谱是泉州南音的基础,在三大组成部分中,谱的形成最早。对照泉州南音乐器和现存的谱、指、曲可以肯定,谱是唐大曲遗存,宋朝定型的有12套。 指,是有词、有曲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带有故事情节的声乐套曲。其词通常不唱,只由乐器演奏。指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由此可见它形成于宋元杂剧、南戏产生之后。指较早有36套。谱还只分管门,指就发展到分“支头”了。

曲,即散曲,也叫草曲,比较简短通俗,数量最多,现有千余首。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如“指”就有《南海观音赞》和《普庵咒》是源于佛曲的,《弟子坛》则吸取了道情的旋律。泉州南音还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如《李亚仙》中的《鹅毛雪》、《胭脂记》中的《告大人》、《士九弄》中的《你听咱》等。泉州南音与泉州地方戏曲特别是梨园戏,更是互相吸纳互相渗透,戏曲吸收南音作为它的唱腔,提高其艺术水平。王耀华先生对曲目、音乐做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了福建地方戏曲是从南音吸取营养的结论。泉州南音也吸收戏曲的唱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例如《春今》指套就是从梨园戏的《雪梅教子》来的。还有一些歌曲是特定场合专用的,如贺寿唱《画堂彩结》,结婚唱《一对夫妻》,丧事、祭奠唱《三奠酒》,祀郎君则唱《祀郎君》。

明清之际,南乐风靡一时。传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康熙帝六十寿典,内阁大学士、泉州安溪人李光地挑选五位精通唱和的南乐高手上京献演,他们是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义,他们在御苑演奏。康熙帝听到南乐弦管和鸣、抑扬顿挫、逸韵雅致,大悦,要加封五人官职,他们推辞不受,唱《远望乡里》,奏大谱《百鸟归巢》以示思乡之情,终于感悟帝心,赐予“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匾额,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传驿荣归”。南乐因此获得“御前清曲”的雅号。在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的故乡祖居,有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

此后南乐声名大振,南乐艺术得到很大发展。闽南的许多音乐形式,如“锦歌”、“笼吹”、“十音”、“莆田十音”、“南平南词”以及许多剧种音乐,如“大梨园”、

“高甲戏”、“莆仙戏”、“芗剧”、“闽剧”等,都和南乐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总而言之,泉州南音可上溯至秦汉、晋唐,定型于宋朝到明初。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所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可为佐证。

七. 规制

泉州南音的演唱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泉州南音有四个管门七个“支头”。四个管门是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

山坡里)三个支头;四空管有二调一支头;倍思管自成一支头。“指”奏什么管门,煞谱也得奏同一个管门。在12套谱中,“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走马,后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和《起手板》、《四静板》(四边静)属五空管;《三面》(三台令)、《五面》(五湖游)、《八面》(八展舞)属四空管;《阳关三叠》属倍思管;《三不和》、《四不应》则属五空四管。

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迄明初,泉州南音的谱、指及其演奏形态均已系统化、规范化,业已成熟、定型。直至解放前夕,再发展也难以逾越它。

近代《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和《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等书籍的编纂、出版,更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探索不尽的研究价值。

南音滚门知多少

南音滚门到底有多少,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南音界长期以来存在南音滚门不清的情况,一般都说有108个滚门,到底是那108个,至今没有准确的数据。吴明辉先生引用厦门许启章先生的资料证明有113个滚门,并且每一个滚门都给出具体的曲牌、曲目、曲子,可谓详尽。文中称“门头”,不称“滚门”,这并不影响对滚门的分类。滚门不清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资料的缺乏 历代的南音资料多为私人所拥有,这种南音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得要取得较为全面的资料,显得很困难,研究也就更为困难。

(2) 研究人才的缺乏 南音研究人才从来就显得缺乏,如林霁秋、林祥玉、许启章以及晚近的刘鸿沟、吴明辉等人,虽然对南音资料的整理、保存,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仍有大量资料散落民间。

(3) 整理的困难 在现有资料上进行整理,也存在不少困难,首先就是标准的制定;到底滚门的定义是什么?怎么进行分类等,没有明确的答案。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补充。具体滚门如下: (一) 五空管: 中倍:

包括:七犯望商人(想君去)、渔父第一(一路行来)、四朝元(亲人去远)、一江风(孤栖闷)、石榴花(月上东边)、摊破石榴花(趁赏花灯)、白芍药(蹑步)、芍药花(偷身出来)、莺爪花(外对双,子富贵)、蔷薇花(轻移莲步)、静微花(外对双,芳卿佳期)、驻马听(读书人)、古轮台(锁寒窗)、怨王孙(北风吹)、倾杯序(所见可浅)、九串珠(拙时无意)、渔父吟(内对双,值曾)、玉楼春序(熏风南来)、风霜不落叶(轻移莲步)、风霜不落碧(有人处)、舞霓裳(娘子有心)、黑麻序(金炉宝,另有二调)、传言玉女儿、锦缠道、八美行、普天乐、深闺怨、风入松、江神子、掷地滚绣球、梁州序、长生道、催拍等33阙。 倍工:

包括:巫山十二峰(对菱花)、五韵美(玉箫声)、沙淘金(月下杜鹃)、金锁玳环着(爹妈听)、风入松(为相思)、叠字双(幸遇良才)、后庭花(记相逢)、三台令(侥幸人)、霜天晓角(困守寒窗)、双调(深恨哥嫂)、寓家树(为公婆)、二犯望仙子(玉箫声和)、五团美(更深不困)、七娘子(幸遇良才)、

搜索更多关于: 南音始祖孟昶史略 的文档
南音始祖孟昶史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rn3a7vrpk4m0xd0pdsr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