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一中2017届高二年级3月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 前川校区高二语文组 审题: 前川校区高二语文组 考试时间:2016年3月15日下午2:30~5:00 试卷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1页。
★祝考试顺利★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过程,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包括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两方面。
跨文化与全球化相对应,互联文化与国际化相对应,贯通文化与世界化相对应。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国际化,亦即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国际文化体系,就叫互联文化;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世界化,亦即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世界文化体系,就叫贯通文化。
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都可视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在学理上的“投射”或“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互联文化”现象,其文化体系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熔炉”,即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持着相互之同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就“贯通文化”来讲,最为明显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即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如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等。
概略地说,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基于“特殊主义”的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蕴含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则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前一方面的表现,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是后一方面的表现。相反的,贯通文化强调文化的普遍性,是一种基于“普遍主义”的超越现有国际文
化秩序的文化理念。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各种文化组合起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虽然多元,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调和起来,你便是我,我便是你,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在当今全球格局中,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而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与互联文化相比,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既不丧失各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又能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文化观。这一过程并不强调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它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
(节选自程广云《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1.下列关于“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是跨文化的两个方面,前者与世界化相对应,是一种“世界文化体系”,后者与国际化相对应,是一种“国际文化体系”。
B.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本质上都可以看做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的“投射”和“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C.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在美国文化体系中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其表现。
D.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虽多元文化共存,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跨文化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纵向运动过程和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横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B.全球化既可以理解为“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世界化”。国际化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世界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
C.贯通文化中不同文化共同体在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中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D.美国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持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
同文化”。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奥林匹克精神”是贯通文化的一种典型体现,因为它是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的,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
B.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这与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的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有所不同。
C.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在当今全球格局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文化作为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D.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其理念在于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贯通文化则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其理念在于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登木兰山记 明·屠达
楚多名山大泽,奇秀甲天下,异人往往间出。予过楚,未能历览其胜也。 昔人云:“身到处,莫放过。”予心识之间,尝访三闾之渊,问双凤之址,登黄鹤歌白云之诗,过鹦鹉即渔阳之鼓,临赤壁想公瑾之英风,讽咏坡仙之二赋,..仰眺横睇,流连不能去。
一日,闻木兰为西陵最胜,询之,即唐初女将代父从征者也。予每称木兰忠孝,为古今第一奇女子,而史册不载,尝称怪焉。今名木兰,即其故里,遗冢宛然,非二氏之说荒唐无据者矣,予往登之,见山势嵯峨,群峰攒簇。争为奇状,其偃蹇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河;其怒拔而上者,若能罴之登于山,翠磴千盘,丹崖百尺,以至涧断,别开一径,山面忽露数峰,岩壑之奇,未易仿佛,及扳以升,百折而上,薄暮乃臻绝顶,凭眺其巅,势与云参,烟霏雾结,四顾渺然,迥出天外,诚三楚之极观也,然其阔为寺、为院;为古刹、为新建,所在多有。而..木兰一祠,独在半山,庙貌不展,识者讶之。 .
时宿僧寮,见四方至者,贸贸而来,诸僧人营营应之。亦与城市等,无一清..
修净地。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宁为此,不为彼,是二者予未能辩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
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
B. 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
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 C.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陋
/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 D.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陋
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如用“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来标示现在的
南昌区域。古代地名还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如“三楚”是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后来一直习惯用来指湖北湖南等长江以南地区。 B.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字成年之后才起,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公
瑾”“孔明”很容易看出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曾点字“子皙”,韩愈字“退之”则可看出名与字的协同关系。 C.“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木兰祠”就是供奉花木兰
将军的,表明人们对木兰精神的推崇。 D.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道释三家。“僧人”就是佛教中出家修行的人,
需要剃发受戒,与带发修行的“行者”有所不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屠达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游历处大多含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他的足迹遍
布楚地,到过湖南、武昌、汉阳、黄冈、黄陂等地。 B.史书中并无花木兰的相关记载,有人认为木兰山因花木兰命名是荒唐无根据
的,但屠达并不这么认为。 C.木兰山山势雄伟,是楚地景色最美的地方,然而地势狭窄,所以建筑物大多
规模较小,让游客感到惊讶。 D.木兰山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不像佛门净地。这是因为僧人们不能免俗,他
们要么过于鄙陋,要么欺世盗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在现代汉语。(10分)
(1)闻木兰为西陵最胜,询之,即唐初女将代父从征者也。(5分)
(2)薄暮乃臻绝顶,凭眺其巅,势与云参,烟霏雾结,(5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