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后对地下水影响正确的是()。地下水补给量减小 城市化后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城市化后径流系数增大 关于城市降雨径流水质特性,不正确的是()。确定性 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地面()。10-20cm 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m 下列雨水斗属于半有压式的是()。87重力式 一个立管所承接的多个雨水斗,其安装高度宜在同一标高层。当立管的设计流量小于其排水能力时,可将不同高度的雨水斗接入该立管,但最低雨水斗应在立管底端与最高斗高差的()以上。2/3 污染物生物净化的效果与入渗水在地下的停留时间有关,停留时间越长则净化效果越好。地下水位距渗透面大于()比较适合雨水下渗。100cm 防洪调蓄的塑料雨水模块,其外围铺设透水性土工布,土工布外侧应有不少于()碎石。30cm 雨水渗透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0-5.0m 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的养生期间,行车速度限制在()下,但禁止重型车辆和机械通行。30km/h 渗透管道之间应设置检查井,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0.01-0.02 渗透管不宜设在行车路面下,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cm 竖直渗透面的有效渗透面积按有效水位高度的()计算。1/2 关于克拉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柔韧性较差 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 mm 植被缓冲带宽度由多种因素决定:所能投入的资金、缓冲带所处的坡度、土壤类型、渗透性能等、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缓冲带所要实现的功能等因素,海绵工程措施中,植被缓冲带宽度不宜小于()。2 m 植草沟的长度、植草沟堰的的设置,沟的弯曲程度,植被的丰富程度与高矮状况、沟槽断面的变化情况等影响其水力停留时间。停留时间越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好。生态植草沟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取()min。6-8 植被缓冲带建设与维护费用低,但对场地空间大小、坡度等条件要求较高,坡度大于()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6% 人工湿地技术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湿地类型,其中表流人工湿地设计的水力停留时间约为()。7d-10d 高温季节底泥疏浚后容易导致形成黑色块状漂泥底泥运输和处理处置难度较大,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需要按规定安全处理处置。因此,应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清淤季节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中,表流人工湿地的设计水深一般为()。60-70cm 生态浮床的植物配置应尽量选用(),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低、便于管理维护的植物。乡土植物 停车场、广场,可选用全透式沥青路面。全透式路面的土基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壤透水系数不应小于(),且土基顶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应大于1m。当不满足要求时,应增加路面排水设施。10-6 m/s 对需要减小路面径流量和降低噪声的新建、改建城市高架道路及其他等级道路,宜选用()透水沥青路面。表层排水式 对需要缓解暴雨时城市排水系统负担的各类新建、改建道路,宜选用()透水沥青路面。半透式 生态树池宜设置于宽度大于等于4m的人行道上,生态树池的植物以大中型的木本植物为主,种植土深度应不小于()。100cm 小区内公共地面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新建、改建的公共建筑透水铺装率应不小于()。70% 小区道路路缘石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100mm以上,对于下凹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在绿地内应设雨水排水,雨水口的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50mm,大面积绿地宜设置排水盲沟。50mm 当下凹式绿地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时,应在其边缘设置厚度不小于()的防水膜。1.2mm 透水铺装的停车场,植草沟面积宜为停车场面积的1/8-1/10,中小型停车场中宽度宜为0.6m-1m,大型停车场宽度宜为()。1m 对于生活型的道路,植草沟面积宜为服务道路面积的1/4,宽度宜为汇水道路宽度的1/4,但不宜小于()。.0.4m 具有坡度的山体公园道路,雨水汇流下泄较快,可结合道路实际情况设置(),将上游来水截流导入两侧的绿地海绵体中。横向格栅网状盖板排水沟 面积大于2ha的绿地,水面率应不小于()径流污染较严重的绿地,在面积允许的前提下,应设置湿塘或人工湿地等设施。10% 城市生态排水系统设计应收集分析建设区域城市道路、地表高程、雨水管渠系统、河网水系等规划和现状,诊断()。排水存在的问题 城市水系设计应调查河道的功能定位、水文情势、防洪除涝、污染源、水质、水生态、底质、陆域植物群落、下垫面、连通性、水工构筑物位置和引排水调度等现状,诊断()。河道存在的问题 雨水调蓄工程按系统类型可分为源头调蓄工程、管渠调蓄工程和超标雨水调蓄工程,调蓄工程的()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渠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
围环境等因素确定。位置 城镇雨水管道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根据所确定的暴雨重现期计算规模,市政管道的起始过水断面原则上不低于()。DN1000 由于()导致调蓄空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增设挡水堰或抬高挡水堰、溢流口高程()。坡度 当调蓄空间雨水的排空时间超过()时,应及时置换树皮覆盖层或表层种植土。 渗水设施应定期采用高压水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进行清理维护,渗水设施的检查时间宜在雨后(),发现路面明显积水的部位,应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维修保养措施。1h-2h 湿塘、湿地等水体设施,应根据暴雨、洪水、干旱、结冰等各种情况,进行()调节。水位 海绵城市实施后,对于地下水位的评估可以通过查看地下水潜水位监测数据进行,下列不适宜的指标是()。当年地下水潜水位保持稳定 海绵城市实施后,对水环境质量评估,要求地表水系杜绝黑臭现象,地下水水质不低于()或较建设前不恶化。Ⅲ类 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当城市内河水系存在上游来水时,下游断面主要指标不得低于来水指标。Ⅳ类 雨水总量的核算,雨水资源利用率是该年雨水利用总量占()的百分比。降雨量 多选 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 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初期径流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执行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理念,具体体现在()。对地形地势的尊重、对水的尊重、对表土的尊重、对植被的尊重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以及()。统筹建设、因地制宜、安全为重 城市化后,雨水径流以排为主的后果()。雨水混入污水排放、水文循环通道破坏、难以摆脱恶性循环、管网建设成本提高 城市化对水分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降雨量、渗透量、径流量、蒸发量 雨水收集利用的适用条件()。有雨水回用需求、.汇水面径流水质较好 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与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悬吊管无需坡度敷设,节省安装空间、管道具有自洁能力、使用寿命更长、需要较小的管径 径流峰值流量调节适用条件()。管网上下游排水标准不衔接、管渠提标改造难度较
大 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控制要点()。严格控制配合比、基层施工中确保排水畅通,表面不允许积水 渗透管沟的设置要求正确的是()。地面雨水进入渗透管前宜设渗透检查井、渗透管沟应能进行疏通,渗透管的管径不应小于200mm 塑料检查井具有如下特点()。重量轻,安装速度快、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适应性能好,抗震性能好、耐腐蚀,使用寿命长、连接密封性较好 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水土保持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生物治理措施的总称,可以使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沉降、过滤、吸收 生态植草沟设计要点正确的是()。生态植草沟纵向坡度取值范围通常为1%-5%、生态植草沟内水力停留时间取值范围为6-8min 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技术选择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控源截污、内源治理 城市水体底泥中含有污染物以及水体中各种漂浮物、悬浮物、岸边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或水华藻类等所形成的腐败物,因此内源治理技术包括()。.漂浮物清理、岸边的垃圾清运、底泥的清淤疏浚、水体中的生物残体清理。 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中要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合理的横、纵断面设计,结合道路绿化分隔带,充分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因此,城市道路海绵性设计内容()。道路高程设计、绿化带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海绵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衔接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等,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可优先设计()。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人工湿地 建筑与小区总平面布局应根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场地设计,总体来说,建筑与小区场地设计的整体设计步骤包括()。计算各分区综合径流系数、计算各分区所需调蓄容量、确定调蓄设施类型与规模、指标校核、确定汇水分区 为调蓄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在建筑与小区内可采取的调蓄措施除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外,还有()。雨水桶、管道调蓄系统、雨水调蓄池、雨水调蓄模块、下凹式绿地 城市绿地与广场中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发生。()警示标识、预警系统 对于有污染的道路、停车场等周边的绿地,可在下凹式绿地的汇水区入口之前设置()。过滤型植草沟、前置塘 城镇径流污染,应经过陆域缓冲带排入水体污染较重时,应通过渗透或净化后再排入水体。滨岸绿化带宜设计为陆域缓冲带,具有()等生态服务功能。缓冲、拦截、吸附、水土保持 生态岸线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等。生态护岸材料的选择、陆域缓冲带、水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