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我叫XXX, 这次由我担任大家的导游员,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使大家满意 。
碑林是由耸立如林而得名,西安碑林是在古代文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1087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900多年的历史了,收藏的碑石有3000多方,在全国来说是最大的碑林博物馆了。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万历年间由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牌坊的北边有一个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入泮,泮池以此而得名。中间有一座非常窄的小桥称之为泮桥,在中国古代人们讲究,考中秀才方可以通过泮桥去祭拜孔子,并在泮池洗笔。
与牌坊相对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独特、古朴的门称为棂星门,棂星门的中门上有文庙两个字,左右两边的配门上分别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个字,两句话都是古代人们称赞孔子的。好,现在大家随我过一下棂星门。
咱们可以看到前面这个独特的建筑,这个建筑呢?是明代时期的,称为仪门,也称小殿,过去人们祭孔,到了仪门这个地方,就要整理自己的官帽、衣容,要熟悉古代的礼仪规范,以非常严格的要求去祭拜孔子,同时也表示古人对孔子的尊重和敬仰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匹马呢?是大夏石马,大夏可能不同于咱们所了解的这些非常大的一些朝代,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少数民族匈奴人建朝,建国只有仅仅24年,那么在公元417年的时候,大夏国的创立者赫连勃勃率军攻占了长安,就让他的儿子赫连璝驻守在长安,所以他的儿子死后就葬在了长安,那这件大夏石马就在赫连璝的陵墓前面竖立,大夏石马采用圆雕、浮雕、线雕相结合的手法,用砾石雕刻而成,大小和真马相似,体态匀称,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大夏纪年的文物,所以它非常珍贵。
看完大夏石马,我们再来看一下东边,有一口非常独特的钟,叫做景云钟,这口景云钟的钟声大家其实都熟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年元旦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声的录音。景云钟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有三绝:第一绝,它的纹饰非常精美,钟我们看分为上中下三段,每一段都有很多的格子,每格中都有不同的纹饰,有孔雀、朱雀、龙、虎、还有飞天。第二绝,在于声音的清脆、悦耳、和洪亮。第三绝在于它的这一段文字,是当时的唐睿宗李旦亲自书写的,睿宗李旦曾经写过三处的书法,但保留至今,只有我们看到的这口铜钟上的书法,所以非常珍贵,这个文体为骈体文,它既有隶书的风格又有篆书的古韵,所以具有篆隶相兼的字形风格,1964年景云钟曾经获得了世界名钟的美誉。
现在我们去看一下碑石部分,前面看到的这座非常高大的碑亭,就是我们西安碑林的标志和象征了,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两个非常醒目的字,那就是“碑林”二字,这两字是由林则徐亲自书写的,碑亭下所陈列的是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此碑刻于唐天宝四年,因碑通身立于三层石台之上,而碑文又是由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的《孝经》,故称”石台孝经”。碑额是由皇太子李亨用篆书题写,这对父子合作使得此碑的意义更为重大。它是碑林中体积最大,形制最独特,移入时间最早的碑石。
看完石台孝经,大家随我步入第一展厅参观,第一展厅陈列的内容是《开成石经》,开成是指其刻成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石经指刻在石板之上儒家经典的12部经书,我们都知道在西汉有一位大臣名叫董仲舒,当时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所以从汉代开始儒家经典就成为考官考学的必读之书,在唐代以前由于印刷术不是非常发达,民间对儒家经典都是相互传抄,在传抄的过程中由于字体不同或理解方式不同,难免发生一些错误,为了避免错误发生,也为了给大家统一校对的标准,于是将这十二部经书全篆刻于石板之上,在当时用这样的石板有多少块呢?114块,而且这些石板是两面刻字,共有228面,整整7年时间,规划篆刻了十二部儒家经典,
究竟有多少字呢?我们在碑石中能找到非常详细的记录,大家看一下,有652052个字。在清代又补刻了《孟子》,合称十三经。那么对于今天来说《开成石经》的意义就非常深远,它成为中国古代最大、最厚、最重的一部石头书,所以号称石质的图书馆。西安碑林就是在我们刚看到的《石台孝经》和这一展室《开成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现在成为蔚为大观的3000多方碑石,所以号称是“书法艺术的故乡”。
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二展厅,看一下唐代名家的碑石,这些碑石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以唐代书法为主,像欧阳询的《皇甫诞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多宝感应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在这一展厅都有陈列。还有一部分反应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像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是我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而”景教”则是基督教的一个流派,即“聂斯托利派”。碑文记述了景教的教义、教旨,在我国的传播及景教徒在唐代的活动情况。此碑原立于唐大秦寺内,后遭遇唐武宗禁止外教,致使寺毁碑掩,公元1623年出土,放置于西安西郊金胜寺内,后来拓片传到国外,译成拉丁文稿,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1907年,一个叫荷尔莫的丹麦人,企图花3000两白银用复制的石碑换取原景教碑,陕西巡抚得知此事,即将此碑移入碑林,荷尔莫只好将复制的碑石运往纽约,据说现在国外已有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而唯一的真品仍幸存于西安碑林。
第三展厅主要陈列着汉至北宋不同书体的碑刻,其中宋代梦英和尚篆刻的《偏旁部首字源表》,草书家张旭、怀素书写的《千字文》,东汉的《曹全碑》均是国家级文物。《曹全碑》碑文是隶书,书体秀劲优美,结构匀称,在汉隶中独树一帜,是我国著名的汉代书体名碑之一。
第四展厅主要陈列宋代至清代的一些著名碑石。其中有《关中八景图》、《达摩面壁图》、《关帝诗竹图》、《魁星点斗图》等。在《魁星点斗图》中,以儒家修养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个字组成魁星形象。魁星一脚翘起托起一个”斗“字,另一脚踩在”鳌“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意,形象生动,拼凑巧妙。 后面还有五六七陈列室,由于时间的原因就不带领大家一一参观了,我们现在去参观石刻艺术博物馆,待会大家自由参观其余展室。
石刻艺术室在1963年开馆,它的匾额由陈毅元帅题写,在这个石刻艺术室之中有石刻作品97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著名的昭陵六骏,昭陵是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六骏就是在他陵墓前的6匹战马,太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18岁就开始御马天下,为唐初的统一战争骑着这6匹骏马征战南北,后来当上了皇帝,为了纪念这6匹骏马的功绩,也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就将这6匹战马刻在自己的陵墓前面,这些战马全是少数民族的马种,让我们至今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騧在1914年流失美国,所以这两件是复制品,其他四件是在1918年再次盗运时被发现拦截下来的,现在看到的是残缺的。
碑林我就介绍到这里了,今天很高兴大家听完我的介绍,也希望给大家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欢迎大家有机会再来,碑林会真诚的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