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D.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固体的质量减少,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加热至完全反应,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改变。A正确;
B、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大于生成氢气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增加,至完全反应,溶液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B错误;
C、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则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一段时间后,从零开始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C错误; D、氧气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错误。 故选A。
12.下列物质转化中,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CaCO3
高温CaO+CO2?
B.CaO+H2O=Ca(OH)2 C.Ca(OH)2+2HCl=CaCl2+2H2O D.CaCl2+BaCO3=CaCO3+BaCl2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可以采用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
高温CaO+CO2?,选项化学方程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可以加入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选项化学方程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Ca(OH)2+2HCl=CaCl2+2H2O,氢氧化钙转化为氯化钙,可加入稀盐酸,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选项化学方程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钡为不可溶盐,与可溶盐氯化钙不反应,选项化学方程式不存在,故符合题意,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打开啤酒瓶盖,就会冒出大量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______。图8是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此图回答问题:
① 0℃时,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 ②把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没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
③若C为氢氧化钙,在室温时,向C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生石灰,恢复到室温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答案】(1)减小 (2)① b>c>a ② C ③变小 【解析】 【详解】
(1)打开啤酒瓶盖,就会冒出大量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2)图是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此图可知:
①0℃时,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b>c>a;
②把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没有晶体析出的是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故没有晶体析出的是C;
③若C为氢氧化钙,在室温时,向C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生石灰,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恢复到室温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小。
14.了解物质的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请按下列要求选择合适的物质,并用相应的化学式填空. A 氢气 B 金刚石 C 氢氧化钠 D 硝酸钾 E 氦气 F 熟石灰农业上可用作复合肥的是______.可用于切割玻璃的是______.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且
能填充气球的是______.
【答案】KNO3 C; Ca(OH)2 He 【解析】 【分析】
复合肥料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详解】
(1)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在农业上常作为复合肥,其化学式为KNO3。 (2)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其化学式为C。 (3)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碱,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Ca(OH)2。(4氦气在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且因为密度比空气小能填充气球,其化学式为He。
15.2018年中美贸易战始于美国对中国进口钢铁和铝制品加征关税。由此可见金属资源在国际社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请依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各题:生铁和钢是铁的两种合金,它们在组成上的不同之处是____不同。铝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铜锌合金的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市场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假乱真,祸害百姓。利用简单的化学知识,将其放入稀盐酸中,观察是否有____产生即可鉴别其真伪。铝、铁、银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三种金属。对Al、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能达到目的的一组试剂是____(填序号)。
①Ag、FeCl2溶液、A1C13溶液 ②Fe、A1C13溶液、AgNO3溶液 ③Ag、Fe、A1C13溶液 【答案】含碳量 4Al+3O2=2Al2O3 气泡 ② 【解析】 【分析】
铝和氧气生成氧化铝薄膜,保护金属铝;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铝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铝,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 【详解】
(1)生铁和钢是铁的两种合金,它们在组成上的不同之处是含碳量不同。
(2)铝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和氧气生成氧化铝薄膜,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3)铜锌合金的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市场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假乱真,祸害百姓。利用简单的化学知识,将其放入稀盐酸中,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即可鉴别其真伪。
(4)铝、铁、银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三种金属。对Al、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铁和和氯化铝不反应,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铁和硝酸银反应,则铁的活动性比银强,故能达到目的的一组试剂是②。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
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6.向一支装有少量CuO的试管中依次加入下列物质(每次加入物质均充分反应),实验过程如下:
(1)图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图B实验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
(3)如图D,向图C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插入新打磨的铝丝,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答案】H2SO4+CuO=CuSO4+H2O 有蓝色沉淀生成 硫酸钠和硫酸铝 【解析】 【详解】
(1)A中为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SO4+CuO=CuSO4+H2O; (2)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完毕后,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所以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3)在B中原本有氢氧化铜和未反应的氢氧化钠,加入过量硫酸后,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C中含有硫酸铜、硫酸钠和硫酸;当加入铝丝时,铝金属活动性弱于钠,所以不会与硫酸钠反应,铝能与硫酸铜和硫酸反应,跟两者反应都会生成硫酸铝,而加入铝的量不确定,所以不能确定硫酸铜和硫酸是否全部反应完毕,所以一定确定的为未反应的硫酸钠,和一定生成的硫酸铝,故此溶质一定有硫酸钠和硫酸铝。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下列是实验室常用仪器,据图回答问题:
仪器G的名称是
_____,仪器E的名称是_____。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氧气,需从上述仪器中选择_____(填序号)。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均不改变的情况
下,我们还可用它来制取另一种气体,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_____。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没有复燃,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_____。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要对剩余的两种固体进行分离并回收。分别回收得到两种固体需要用到上述仪器中的_____(填序号)。 【答案】蒸发皿 烧杯 2H2O2MnO22H2O+O2? CFD
CaCO3+2HCl=CaCl2+H2O+CO2? 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比较潮湿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
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就说明氧气已满 ABEGHI 【解析】 【分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
(1)仪器G的名称是蒸发皿,仪器E的名称是烧杯。
(2)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MnO22H2O+O2?,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氧气,需要试管、导管、集气瓶,故选择
CFD。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均不改变的情况下,还可用它来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3)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但比较潮湿,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没有复燃,原因是氧气比较潮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就说明氧气已满。 (4)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充分反应后,要对剩余的两种固体进行分离并回收。对文中碱性分离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洗涤、蒸干,故分别回收得到两种固体需要用到上述仪器中的ABEGHI。 【点睛】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就说明氧气已满。
1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根据实验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