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氧化物,结论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丙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则该物质的中C、H、O元素的质量是:(12×2):(1×6):16=12:3:1.结论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6.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答案】D 【解析】
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是化学常用的有效方法。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铝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铝制品比铁制品更不容易锈蚀,故A错误;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结构不同,两者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B错误;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均为稳定结构,例如氖氩原子等最外层电子数也为8,故C错误;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故D正确。
点睛∶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铝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使铝不易生锈。
7.某固体混合物由Mg和MgO组成,取该混合物与19. 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蒸发82. 2g水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24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6% B.20% C.25% D.40% 【答案】C 【解析】 【详解】
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所得溶液蒸发82. 2g水后得到
24?100%?4.8g,硫酸根的质量12096?100%?19.6g,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42g-4.8g-19.2g,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19.2g?98的固体是硫酸镁, 24g硫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24g?的质量=19.6g?19.6%=100g;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82.2g –(100g-19.6g)=1.8g; 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1.8g?16?100%?1.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反应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18=1.6g。 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6g?100%?25%。故选C。
1.6g+4.8g8.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H+、Cl- , HCO3 C.H+、Na+、OH-、SO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溶液中的离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离子间不能形成沉淀或气体或水. 【详解】
A、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共存;
B、Na+、K+、NO3、Cl –之间既不能生成沉淀也无气体或水生成,该组离子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C、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不能共存; D、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共存; 故选:B。
9.在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中,不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H2SO4,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2--B.Na+、K+、NO3、Cl – D.Ag+、Ca2+、 Cl-、NO3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氢氧化钡不断减少,溶液碱性变弱,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正确;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
量不再改变,图象错误;
C、中和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先逐渐增加,随着反应的逐渐停止同时溶液不断向环境中散热溶,液的温度又降到常温,图象错误;
D、随着稀H2SO4的加入,溶液中的水持续增加,图象错误。 故选:A。 【点睛】
主要考查氢氧化钡与稀硫酸的化学反应事实,能理解图象表达意思,针对图象表达,再联系反应事实即可解答。此题注意药品的量改变,导致情况的不同。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汞是非金属元素
B.不显电性的微粒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不显电性的微粒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如中子显电中性,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都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符合题意;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还有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都由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叫做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11.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下列成语相关化学用语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争风吃醋:醋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的符号为H+ B.大浪淘沙:沙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
C.如胶似漆:胶中含有碳、氢、钙等元素,三种元素中属于金属的元素符号为 Ca
D.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As2S3 中S 为-2 价),As2S3 中砷元素的化合价为+6 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酸中含有氢离子,符号为H+,A选项正确;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B选项正确;钙属于金属元素,其符号为:Ca,C选项正确;As2S3 中砷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D选项错误;故选择D项。 12.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用○与●代表A、B两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反应生成物1个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A2+3B2=2AB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两种原子,其中每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一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详解】
A、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都有A、B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 B、反应前后的分子发生了改变,因此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故说法正确; C、反应后的一个分子由一个A原子和三个B原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D、反应物的分子分别是由A原子和B原子构成的分子,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一个A原子和三个B原子构成的,个数比是1:3:2,方程式表示为:A2+3B2=2AB3,故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A。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NH4Cl、 Na2CO3 、BaCl2、Cu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组成,小东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没有闻到氨味; 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到适量的水中,出现白色浑浊,静置后,上层清液无色;
③小心倒掉上层清液,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由以上实验
可推断:这包白色固体中肯定存在_______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写出②中出现白色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a2CO3和BaCl2 CuSO4和NH4Cl Na2CO3+BaCl2═BaCO3↓+2NaCl 【解析】 【详解】
(1)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没有闻到氨味,说明一定没有氯化铵;上层清液无色,因此一定没有硫酸铜;
(2)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小心倒掉上层清液,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那么一定是碳酸钡,因此混合物中一定有Na2CO3和BaCl2,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故答案为(1)Na2CO3和BaCl2,CuSO4和NH4Cl; (2)Na2CO3+BaCl2=BaCO3↓+2NaCl. 14.认真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A
B
C
D
图A为钙元素在元素周期
表中的部分信息,由此可知: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图B为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后回答: ①x的数值为________;
②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这一性质与C、D中的________相似;
【答案】40.08 20 失去 C 【解析】 【详解】
(1)由元素周期表可知,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2)①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x=2+8+8+2=20;
②钙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形成带着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C为原子,该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D微粒的最外层为8个电子,化学性质稳定,故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这一性质与C、D中的C相似。 1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A点的含义是___。在30℃时,向30g甲物质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