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重新解读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结构体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6 3:05: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吴茱萸汤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条,是在少阴病的基础上,出现了吐利(少阴病本身就可下利,本证的特质主要是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手足厥冷,显然并非单纯少阴的原因,还有肝气冲逆的因素。本条的特点是,脾肾阳虚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肝气上逆,而非肝火上逆。由于厥阴上逆的途径主要是冲脉,故肝气上逆的适合,上冲心胃,就会有吐和烦躁欲死的感觉。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吴茱萸疏肝散寒下气,正好对治肝气夹寒之冲逆。人参、生姜、大枣益胃气,令脾胃气壮则可抑制肝木之克制太过,生姜尚有止呕辟秽之功。本方不用甘草者,因甘草性缓,反易影响吴茱萸下气之速。

四逆散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证条文仅见于此条,四逆散之组成为柴胡、甘草、枳实、芍药各等分。此症历来争议很大,首先是本条没有明显的虚寒证,却有大柴胡汤的部分药物,所以,在那些认为少阴病必须是全身性虚寒证的人眼里就无法理解。他们大多认为此症是厥阴病,应当放到厥阴篇中,而之所以放到少阴病篇,是因为开首有四逆二字,是用于和少阴病四逆汤证做鉴别诊断。其次,本证的四逆究竟从何而来,若是阳郁厥逆,热深厥深,则内热当极甚,岂是如此区区四味药所能治的。若是因寒而厥,也存在药证不符的问题。此外,若将本条放到厥阴篇,也有好多费解之处,厥阴病基本都是肝体(阴血)亏虚,肝气或肝火上逆,又岂能使用柴胡之升散。伤寒论全篇,柴胡除了此处外,仅用于少阳病,在厥阴病和少阴病中使用,则实属费解。

其实,运用我们前面对提纲的理解,则可以一以贯之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正象《内经》所说的“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我们前面说过,少阴病提纲“脉微细,但欲寐”代表的是全身性的虚弱状态,并不一定必然表现为寒象。少阴病四逆散证,首要病理基础是少阴心肾阳气阴精的亏虚。心肾阳气不足则不能化水,寒水抑郁肝木,木郁而不达,肝气内郁,上下冲逆,而出现诸证。“四逆”是心肾阳虚而外寒之证;“或咳”是心阳不足不能化水,水停于肺,肝气向上冲逆于肺,水气互相冲击而咳作。心“悸”者,是心阳不足而水气凌之,肝木欲救心火而为寒水阻隔,故屡屡上冲,而动悸作矣。小便不利者,肾寒郁肝,肝欲通之而不得,故膀胱气化失常而小便不利。腹中痛者,同样也是肾寒郁肝,肝气在中冲击而不达,故痛。泻利下重,同样是肾寒郁肝,肝木不达,则大便不畅而下重矣。四逆散方,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正是上下内外疏通肝气之妙品,上开通心肺之气,下疏通肠胃膀胱之气,外畅达于四肢。枳实降逆气,芍药敛肝气,二者合用,则肝气之冲逆可缓,肺、胃、肠、膀胱之气得降。甘草居于中焦,助脾则木不得乘之,缓急则冲逆亦缓。四药合用,逆者降、郁者散、亢者平、急者缓,则四逆、咳、悸、后重、腹痛、小便不利皆能受益。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温化肺中寒气同时可敛降肺气及肾,故可止咳。悸者,为心阳不足肝气冲逆,加桂枝温通心阳,兼降逆气。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是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也。腹中痛者加附子,是取附子散肾中之寒而肝气得以舒畅,腹痛自愈。泄利下重者,是肠道气机被郁,薤白散寒邪而畅气机,故后重可除。总观四逆散后所加减诸药,要么是散寒邪,要么是畅气机,这也说明本方证的病机是肝气为肾寒所郁。

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少阴病,本来就可以出现下利,四逆汤即可治之。后条中说,下利脉微,说明这个白通汤证伤阳气比较重。因为少阴病提纲是脉微细,微细特别是细说明这个脉触指还是分明的,到脉微,就更严重了。这里用白通汤,主要是附子生用,加葱白,去甘草。附子生用则力大,加葱白,《长沙药解》说:“葱白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回脏腑之利泄,起经脉之芤减,发达皮毛,宣扬郁遏。”又说:“治少阴病,下利。以寒水侮土,清气下陷,而为泄利,姜、附温水土之寒,葱白升清气之陷也。”去甘草,则是不欲其甘缓而求速效也。

病人服用白通汤后,若下利不止,还出现了厥逆无脉,干呕,烦,这是什么情况呢?其实是出现了由少阴病向厥阴病的进展。少阴寒化证,脾肾阳虚,下利,虽然是阳虚,但下利同样会导致脱水,潜在有伤阴的可能。到了脉微的时候,就是阴阳俱虚了。仲景在遇到这种阳不敛阴导致的阴阳两虚时,总是先温阳以救阴。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漏汗,甘草干姜汤治疗吐逆等,因为有形之阴不能速生,无形之阳应当急固。在本条中,下利脉微服用白通汤也是为了固阳以救阴。但在这些病例中,却出现了特殊的情况,即虚寒下利,暴下伤阴的后果是导致水不函木,在受到白通汤温热药的引发下,肝火突然暴发,从而形成了脾肾虚寒,下利不止,而肝火内发的情况。暴发之肝火,受脾肾之寒的束缚,不能散发到全身,而只能循冲脉从胃口微微上冲,从而出现干呕,烦。这时,上热而下寒,寒热之气不能交融,则出现下利不止,而同时厥逆无脉了。所以说,白通加猪胆汁汤,其实就是个厥阴病。那么,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就具有了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诸方的特点,即寒热并用。方中白通汤温脾肾之寒以止泻,猪胆汁清肝胆之热以制上亢之肝火。同时猪胆汁属血肉有情之品,可峻补暴下所亡之肝肾真阴,又有滋阴以配阳之义,人尿则含有多种激素,且可大量补充电解质。唯有此品方可治疗暴下亡阴之脉绝,又非一般草木寒凉之品可比。由此条也可发现,治疗厥阴病,除寒热并用之外,直入肝脏,峻补肝脏本身阴血的药品也必不可少,如乌梅丸之乌梅,当归四逆汤之当归等。

通脉四逆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的,并不一定是通脉四逆汤证,在太阳病“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条中,下利清谷用的是四逆汤,而不是通脉四逆汤,原因是这一条下利清谷由误下而来,下利清谷太阴病的因素多,少阴病的因素少。而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则完全是少阴病,而且病情还很重,还出现了手足厥逆,脉微欲厥的现象,这时,就必须用通脉四逆汤了。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比,附子,干姜量都要大,故回阳救逆的作用更强,适合于这个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的下利清谷。这里头“身反不恶寒,面色赤”争议比较多,焦点在于到底是真热还是假热?历代注家多从阳气极虚,虚阳外越来解释,这从通脉四逆汤姜附量大的角度似乎可通,但从后面加减上来看,面色赤加葱,则仍然是发表剂,而不具有潜阳的作用,似乎不好解释。此外,还出现了咽痛加桔梗、腹痛加芍药、呕者加生姜的,这些也显然与虚寒重症,虚阳外越甚至回光返照的危急情况不符。在这一条中,胡希恕老先生是根本否认的,认为方不对证,葱白不能加,甚至所有的加减法,胡老都不承认。其实,通脉四逆汤证不一定要用虚阳外越来解释,而是暴下亡阴,真阴不能制阳,而出现面色赤,不恶寒,即是一个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也就是说,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是阴损所生之肝阳,上冲心胃,故以猪胆汁、人尿清之润之。而通脉四逆汤证,则阳气已经出表,上浮于面,就可以用葱白直接透热。前述的虚阳外越说,则多主张利用葱白破阴回阳之功。腹中痛加芍药,是由于阴阳两虚,脾络不荣,故以芍药敛营柔筋止痛。呕者加生姜,是取其止呕之专功。咽痛者,加桔梗,是因为桔梗为少阴咽

痛之正药,去芍药者,是因其酸敛之性,不利于桔梗透达咽中之邪。利止脉不出者,是暴下过度营卫已竭,故去桔梗之升散,加人参以益营卫之源,令脉气得复。

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以后,真阴渐伤,水不函木,厥阴风木化火,上扰心胸,故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所以,本证也是少阴病向厥阴病转化的一个阶段。方中黄芩清肝胆之相火,黄连清心火,所谓实则泻其子,泻心则肝火得清。芍药敛肝柔肝,以养肝之体而防其化火。阿胶由阿井之水煎成,陈修园说:“此清济之水,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井,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以之制胶,正与血脉相宜也。必用黑皮者,以济水合于心,黑色属于肾,取水火相济之义也。…又取阿水沉静之性,静以制动;俾风火熄而阴血生”。故用本品,能养血、补肾、潜阳。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养肾阴而潜阳,《伤寒溯源集》称其:“气味俱厚,阴中之阴,故能补阴除热”。《医学衷中参西录》言“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推以同气相求之理,更能直入肾中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能胜热逐邪以上镇心火之妄动,而心中发烦自愈矣”。鸡子黄现代认为主要含卵磷脂,至于是否含肾上腺素,则不得而知。即使含有肾上腺素,但口服是否有效也难说。但本品服用时不能煎熟,而必须生搅入药汁中而形成半生不熟的状态,说明是要保留其生物活性物质,到底是副肾髓质还是卵磷脂起作用,还是别的物质其作用,还留待将来研究。但毕竟,鸡蛋是可以孕育生命的,所以用于治疗生命垂危的少阴病,或许有其特殊的作用。

按:少阴病厥阴机转证,是一个重大发现,一方面补充了厥阴病条文过少,无法完整阐述出厥阴病本质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少阴病向厥阴病的转变提供了脏象学和病机学的依据,使二者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病机转化的理念可以用于理解大量的杂病如类中风、奔豚、惊怖、吐脓等,此外,这一理论的出现也解决为温病学尤其是伏气温病的六经归属问题带来曙光。 厥阴病:

《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唯“厥阴病”争议最多。因其条文中含“厥阴”二字者,仅仅四条。故近人陆渊雷先生称“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篇中明称厥阴病者仅四条,除首条提纲有症候外,余三条文略而理不清,无可研索。”又云:“即以全身虚寒证为少阴,胃肠虚寒证为太阴,更无他种虚寒证堪当厥阴者,乃不得不出于凑合,此拘牵六经名数,削趾适履之过也”。陆氏所言或许有所偏激,但有关《伤寒论》厥阴篇的争论确实一直存在,目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目前针对厥阴病的争议有:

1、厥阴提纲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六经病其他提纲均很简略,唯厥阴病提纲内容最多,纷繁复杂,这样的提纲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2、乌梅丸究竟是治疗蛔厥的还是厥阴病主方?还是二者兼有?

3、厥阴病篇中,含有厥阴二字的仅四条,有症候的仅厥阴病提纲一条。后面的其他条文究竟是不是厥阴病?经考证《金匮玉函经》版和目前通行的所谓宋刻版不同,在前四条之后其他条文之前有“厥利呕哕附”五字,似乎支持厥阴病仅此四条的观点。但这一考证学的结果,却只能带来更大的疑惑,因为厥阴病仅此四条,将更难理解、把握和应用。此外,属于厥利呕哕的条文到底和

厥阴病是什么关系,是包含于厥阴病、部分包含于厥阴病还是全部不属于厥阴病,仍不得而知?

此外,对“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真实含义及其与厥阴病的关系,理解上也存在许多混乱。

4、对厥阴病的根本病机不明。其余五经的根本病机,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如太阳病的病机特征为表证,阳明病的病机特征为胃家实证,少阳病的病机特征为半表半里证,太阴病的病机特征为脾虚湿盛证,少阴病的病机特征为心肾虚弱证。唯独厥阴病,有主张上热下寒者,有主张胃热肠寒者,有主张虚热者,有主张虚寒者。还有主张阴阳气不相顺结者。到底哪一条是根本病机,根本没有一个结论。

5、厥阴病用药全无特征。乌梅丸辛、苦、甘、酸合用,寒、热、表、里俱全。吴茱萸汤则纯为温里剂,白头翁汤则纯为清热解毒剂,当归四逆汤则由为养血散寒剂。如此众多的方剂,很难归结出一以贯之的特征,这也导致对厥阴病病机理解的混乱。

那么伤寒论厥阴病其本质到底如何,笔者拟结合个人理解,在这里作一探讨。

其实,前面少阴厥阴机转证的论述,已经为解开厥阴病的谜团奠定了的基础。厥阴为风木,少阴在肾为水,在心为火,肾中又藏命门相火。心肾阳气阴精衰竭为少阴病之特点,肾虚则津液不能气化周流,复感外邪则少阴病形悉具。少阴肾之精亏则不能生肝之阴,为水不涵木,外邪夹寒水内抑于肝木则为母病及子。肝体阴而用阳,水不涵木则肝体之阴亏,母病及子则肝用之阳挟相火而冲攻。少阴心属火,为肝之子,肝阳挟相火冲攻,循母来救子之势,则自然易循冲脉而直上胃、心、胸,如此则子不得救而反伤子也。此即厥阴病病机之大概,前面少阴厥阴机转以备矣。简言之,厥阴病即肾虚肝失所养,寒水内迫龙雷之火循冲脉上攻之证。

厥阴病提纲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消渴、其上撞心、心中疼热”均为厥阴挟相火上冲而欲救心之象。“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则均为心肾阳气亏虚,火不暖土脾胃虚寒受纳腐熟无力之象。由此可见,此条解释本不难,难者是由于不知少阴厥阴机转之真正病机也。

厥阴提纲之主方,即蛔厥证之乌梅丸。“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此症若按蛔厥解释,自有诸家之说可通,此处不再赘述。为何说本证在病机上与厥阴提纲证无异,则尚需解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此句脏寒即心肾阳气不足的虚寒,而复时烦,正是肝气夹相火冲逆之象。烦而复止,止而复烦,正是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象。蛔闻食臭出则等同于“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同于乌梅丸证“又主久利”。如上分析,则可证明乌梅丸为提纲证之主方无疑。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黄连、黄柏、当归、人参、花椒、干姜、附子、桂枝组成。本方以乌梅、当归养肝之体,为厥阴病之特色。黄连、黄柏清上亢之龙雷之火,其中黄连清已经上逆于心胃之火,黄柏清尚未上逆而蠢蠢欲动之相火。花椒、干姜、桂枝散少阴之寒邪,并助心君之火(君火旺则相火自归其位,与用黄连并不矛盾),附子、细辛散少阴经脏之寒。此外,桂枝既可解表之邪,有能降里之逆气,一举而两得也。

搜索更多关于: 重新解读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结构体系 的文档
重新解读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结构体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s79a3169i4uc578dlzv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