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1:14: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构建导向是道家的自然观。《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继续并发展了“气”这一概念,在共同的物质基础对自然现象、人的生理和精神进行统一分析。强调人们处理生活要顺从阴阳四时运行规律,适应季节气候变化,这也正是“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而《周髀算经》是一部主要以数学方法论证“盖天派”学说的天文数学著作,纯从形、数、时空等概念出发,并无丝毫神秘或迷信意味,其指导思想是把天地作为物质客体来考察的,符合《老子》的“地法天,天法道”思想。北刘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把自战国时形成的农业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提到了“道法自然”的高度了。并且书中对道家所提出的“气”概念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人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包括十四个部门,并且它阐述的“自然之理”也体现了道的自发性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的结合。道学不仅促进了医学、天文学发展,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的数学发展,如朱世杰所著的《四元玉鉴》,着重多元高次方程解法,颇为艰深,其序言则指出它是“精而不杂,自然而然”。

儒学同样也促进了中国天、算、农、医四门学科的发展,《春秋》被儒家奉

为经典,孔子在编修《春秋》时借助褒贬书法,把史学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春秋》反映出孔子重视人事、安邦治国、经世致用的历史观, 其中所记各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以及与人事有关的自然现象,仍然是以经世致用为标准。如对自然现象的记载,洪水、旱灾、雪、霜、地震等,都是作为与人事有关的自然现象来处理,而很少有迷信色彩。 2.2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对自然界的整体性直觉,为科学技术提供了整体性思维模式。协同学的创始人H.哈肯指出:“协同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性观念上有很深的联系”6。而中国古代“在混沌中生成”的自然观为科学技术应用发展提供“不确定性”的思维模式。美国科学史家G.萨顿指出:“我完全相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6]中国古代“一分为三”“阴阳交感变易”等的自然观为科学技术应用发展提供了多种思维方式。西方长期以为,习惯于“主客二分”的思维 模式,事物是“非此即彼”的,这种思想分割了事物广泛联系的复杂性。再次,

6

李锁华,梁重言,方志军.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科技时代[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独特性为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重力”。中国文化独特的价值方式具有科学无法替代的人文创造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科技产品中,文化含量比重日益增大。科学技术应用中含中国文化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经营比重逐年增大。最后,中国文化注重个人自身修养价值观,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不竭的人才储备。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人有首先自觉心。中国传统文化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

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然要将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在新的层面对科学技

术的适应上加以整合,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中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必然要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精髓,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成果,把“外源”转化为“内源”,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工作司. 自然辩证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金吾仑. 自然观与科学观[M]. 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3]李锦全,曹智频. 庄子与中国文化[M].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58. [4]伏胜. 尚书大传:卷3[M].丛书集成初编. 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陈云寿. 协同学与中医学[A]. 千古之迹——经络物理研究[M].1988 [6]李锁华,梁重言,方志军.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科技时代[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s7d51hru7721et5igy9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