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语文期末模拟测试
一积累与与运用(25分)
1指出下列词语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莅临(lì) 粗犷(kuàng) 漠不关心 mò 咄咄逼人(duō) B.侍弄(shì) 徘徊(huí) 大相胫庭jìng 人迹罕至(hǎn) C.贪婪(lán) 诅咒(zǔ) 不可救药 yào 众目睽睽(kuí) D.干涸(gù) 滑稽(jī) 怪诞不经 dàn 随声附和(hè)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神舟七号”航天团队 的团结精神,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 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 在浩瀚无垠的太空。 A.众志成城 清脆 飘浮 B.同舟共济 精准 镌刻
C.众目睽睽 典雅 刻画 D.同心协力 准确 堆砌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 一项是( ) 2分
A. 国际马拉松比赛首次在衡阳激情开跑。在这场万众瞩目的比赛中,衡阳人以奔跑的姿....势跑进春天,拥抱春天。
B. 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在此节目中,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青睐。
C. 近期在东洲岛举行的焰火表演晚会中,璀璨夺目的焰火以及具有衡阳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拍手称快。 ....
D. 在建国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组是( )2分
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好家风。良好家风是一首多声部乐曲,在生活中无论唱响哪一个声部,都会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显赫门第,还是平常人家,都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司马光一生孝悌忠信,恭俭正直,其嘉言懿行源自家族中世代相承的尚德家风;曾国藩面对千金之饭食,“不忍食”“不忍睹”的节俭之行,形成了曾氏门楣世代相传的节俭家风……这一代代良好家风的传承与树立,奠定了中华民族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使中华文明的大厦巍然屹立。
A“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好家风”一句中“民族”是名词,“崇尚”是动词,“良好”是
1
形容词。
B这一代代良好家风的传承与树立,奠定了中华民族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这个病句应该改为“都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
C即使是显赫门第,还是平常人家,也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这句中的关联词语“即使……也”应该改为“无论……都”。
D良好家风是一首多声部乐曲,在生活中无论唱响哪一个声部,都会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这计划的修辞方法是比拟。
5文学常识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B《金色花》是印度(国别)作家泰戈尔写的,他的主要诗集有《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C《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法国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红帽》、《海的女儿》、 D《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虎符》等。 6名著阅读4分
(1)《西游记》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唐僧四人遇阻【甲】夜宿陈家村,巧遇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乙】变成的妖怪(灵感大王)祭祀,孙悟空与其斗法。救得童男童女,后得菩萨和老鼋相助,师徒四人渡过此河。
上文中的甲指 (河名),乙指 (动物名) (2)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B.《范爱农》一文中的范爱农和鲁迅是同乡,都在日本留过学,但他们在对徐锡麟等人被杀要不要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时持不同意见。
C.《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受阻于火焰山,土地交代了此山的来历,说是当年大圣“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
D.《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我们家保姆,她姓长,又高又瘦,她迷信唠叨,令人厌烦,但她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7古诗文默写11分
(1) _______________ ,古道西风瘦马。 (2) _______________ ,崔九堂前几度闻。
(3) _______________ ,我言秋日胜春朝 (4) _______________ ,受降城外月如霜 (5) ______________ ,秋风吹散马蹄声。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曾对“学”与“思”两者的关系做过辩证的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③啮④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⑤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⑥召子,曰:“汝⑦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⑧。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马匹。③蹄:名词活用动词,踢。④啮:咬。⑤贾人:商人。⑥遽:马上,赶快。⑦汝:你。⑧直:通“值”,价值。 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分)
(二)【2018·镇江卷】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8.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1分)
9.“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2分)
10.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2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 (2)年与时驰.(______) (3)不见是.马(_____ ) (4)贾人安.能蓄之(______) 1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三处)2分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汝⑦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14甲文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2分他指出成才的条件有哪些?1分
15.陈谏议教子的过程体现了中华名族的哪种传统美德?结合你的体验谈谈这种美德在今天的意义。3分
(二)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6.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夜满林星月白”所展现的画面。(2分)
17 本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表现了雨的猛烈,在写法上两者有何相同之处?作用上有何不同之处?(2分)
四现代文阅读( 30分) 点燃一个冬天 (13分)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
2
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 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3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8.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2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9.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3分)
20.文 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21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3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