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一书是余秋雨先生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对中国
文化做出的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解释。全书从四个方面解答了文化究竟是什么。分别是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
一、学理的回答
学理的回答中,作者将文化定义为——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作者将文化定义为集体人格引起我的深思,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性的特征,而文化又归结于集体人格。这提示我们应该注重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塑造,注重提升全民的素质,包括民族礼仪、生活方式、文学素养等等。作者提到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这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大同社会及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社会主义社会不谋而合。
作者将中国文化的特性归纳为: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礼仪”就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而中庸之道是基于农耕文明四季轮回、阴阳互生的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它放弃僵硬和狭窄寻求弹性和宽容。中华文化这一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这一古文明几千年从未中断和消亡的原因,同时也从本质上批驳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中华文明大体上是一种非侵略性的内耗型文明,作者在利玛窦说一文中也提到,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防守型而不是进攻型的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文化的弊病总结为三点:第一疏于公共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公德心的培养和提高自身公共意识,共同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公共环境。
第二疏于实证意识。实证意识的缺乏也就是科学意识的缺乏,中国文化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因此造成民众对谣言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对虚假的逻辑敏感,而中国的媒体不但没有帮助搜寻证据克服谣言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谣言的传播。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培养群众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善于思考充分发掘人民群众的智慧,培养大家的辩证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第三疏于法制观念。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的经典故事中处处充斥着“为民除害、劫富济贫”的侠客、好汉形象。他们虽在行侠仗义却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但中国传统文化却对这些侠义行为大为称赞颂扬。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人情高于法律的现象从古至今比比皆是,这就导致今天的中国,法制仍不能深入人心,群众的法制意识依旧比较薄弱。
中国文化近三十年取得很大的进步,民生文化和多元文化被广泛接受,及生命文化的普及体现了文化的进步。但这些进步还存在不少的被动性和脆弱性,有待大力加固和提高。而当前的文化隐忧更值得我们重视,作者列举了三个较为迫切的问题。
第一,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相信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这一点,举一个很简单却常见的例子,中国的电视剧大都是武侠剧、
宫斗剧和抗战剧等这些怀古的题材。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不是怀古。
第二,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民粹主义表现在文化艺术上,就是放弃应有的等级和标准,把底层观众的现场快感当作第一坐标。快感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文化艺术一旦受控于民粹主义,很快就会从惊人的热闹走向惊人的低俗然后走向惊人的荒凉。这就提醒我们应保持理性的思维,学会辨别民主和民粹,时刻地方民粹暴力以“民意”的名义大行其道。
第三,文化的耗损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耗损机制分为两个类型,惰性耗损和恶性耗损。惰性耗损主要耗损在官场化、行政化的体制之中,所以我国政府应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恶性耗损是一些不断整人的投机文人假借大众之名,通过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上纲上线、鼓噪起哄,给文化环境带来巨大不安全。这种耗损危及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命脉,而传媒在这中间起到了极为关键的负面作用。这值得我们思考当今的文化传媒,它们顶着“政府喉舌”的光环,不存在体制上的对立面,更没有法律上的担忧。因此,我认为政府应在体制和法律上加到对媒体的约束力,给文化额创造者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作者在对话博科娃一文中明确的反驳了亨延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即二十一世纪的冲突以“文明”为坐标。同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文化的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相互之间一定有共同的前提、共同默契、共同的底线、共同的防范等等。这些共同是是人类存活至今的基本保证,在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