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金星视运动,它们会合周期为5年,1个月甲子也是5年,这表明干支纪月的直接天文学背景是太阳、金星周5年视运动。 5.5 应用医易历要采用地方时[10]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旨在表征七曜对人体作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处在不同经度的人体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必须采用人体所处经度的地方时。 6 笔者等2010年破解干支农历的千年谬误悬案
笔者等在文献[24]指出:⑴干支纪年、纪月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七曜模型及第1规律基础上,干支纪的“年”是太阳沿黄道运动的回归年,而干支农历纪的是太阴年农,平年农354日或355日,闰年农383日或384日,与回归年365.2422日差别很大,因而注定不能把干支移植到农历来纪年农,干支纪年农是干支农历的关键谬误。⑵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是太阳、金星周5年视运动,干支纪月一个60甲子正好是5年,而干支纪月农却没有这个周期性。如戊子年甲子月首(公历2008年11月28日)~癸巳年癸亥月末(公历2013年12月2日)60甲子月共1831日,并不等于5年(365.2422日×5=1826.2110日)。干支纪月农是干支农历的衍生谬误,从而导致干支农历遇到闰月农没有干支,矛盾百出。
历史上干支农历曾既是法定历法、生活历法,又是研究历法,起过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现公历既为法定历法,又是生活历法,干支农历已失去其昔日法定历法、生活历法地位;又由于它干支纪年农、纪月农有误,不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也失去其昔日研究历法地位,已完成其历史使命,顶多保留其民俗历法的意义。干支农历当今仍公开大量出版发行,极易误导,造成天时年、月干支认定的错误,导致后续研究全盘皆输,应尽快退出历史舞台。
7 关于年首的选择
17
7.1 日象年首
如前述,日象是影响人体生命最攸关天象。太阳对人体的三大作用(引力、电磁波、高能粒子流)因素中以太阳光(电磁波)为首要。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主要表现为太阳光的辐照阴阳消长,冬至太阳运动到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我国)的日照热量最小,处阴极,因而可选阴极冬至天象节点为年首,称为日象年首或天象年首。我国古代历法把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叫做岁(12个朔望月叫做年),取冬至为岁首[18]。 7.2 月象年首
现行农历的历年、历月属太阴历,年首取最靠近立春的月朔日春节为年首,可称为月象年首。
7.3 气象年首
除“天”影响人体外,地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冬至太阳对北半球的日照热量固然最小,但由于地球有较大的热容量,地球大气的气象温度并不在冬至就随之降到最低,有一个滞后过程。依照我国历代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观察,地表气温滞后到大寒最低,届时“冰方盛,水泽肤坚”(《礼记·月令》),生物要进入休眠的最深阶段[30]。取大寒为年首称为气象年首。我国五运六气学者多认为大寒为岁气历年首[17,25-26] 。
7.4 物候(或生化)年首
“冬至四十五日(即立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寒日涤冻塗”(《夏小正》), “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侯雁北,草木始动”(图1),观物知候,春回大地,万物萌生。这表示地表气温极点(气象年首)到生物生化休眠极点反转萌生又有一个滞后,立春是天、地对生物、人影响的一个
18
新节点,称为物候年首或生化年首。元代王桢研究农作物历法,创《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农学历,就是以立春为年首。医易历与农学历同属于生命(医易)历,选立春为年首,体现了医易历的天人合一历法特性。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岁气历应选立春为年首 [27] 。
运气学致力于由天时预测民病。主张岁气历取大寒为年首者,是着眼于天时预测气象;主张岁气历取立春为年首者,是着眼于预测物候生化、民病,二者是不矛盾的。
值得指出的是,年首如何选,不光依天文学因素,还与历法性质、社会文化有关。以上日象年首、月象年首、气象年首、物候或生化年首都有其特定的天文学意义。最没有天文学意义的年首要算公历了,宗教色彩最浓。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历(即现公历),年首既不选冬至,也不选靠近冬至的近日点(它漂移,现在冬至后14日),而是规定冬至后10日为年首元旦[11]。 8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的基本规律
8.1 笔者等1999年发现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的天人合一第3规律:518 400个四柱干支组历经一个60甲子年显现约一半,历经2个60甲子年显现约3/4,历经3个60甲子年可基本显现,历经4个60甲子年才能全部显现,并为天文万年历所证实(图4,证明略)[27-29]
19
8.2 笔者等1999年发现天人合一第4规律:太阳周日、周年、朔望月、五曜视运动的会合周期是240年,医易历四柱干支组相隔240年基本重现,并得到天文万年历的验证。这表征着天人超巨系统的轮回周期为240年(图4,证明略) [28-30]。 9 医易历干支纪元表征七曜对地、对人体影响的近似性和局限性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