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临泉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
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生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Q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B 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B 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 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B RNA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QB 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B、QB 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一条QB 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QB 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2.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①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图②表示交叉互换,不会发生在细菌细胞中 C.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缺失或重复
3. 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插入突变,使mRNA增加了一个三碱基序列AAG,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增加 B.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 C.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D.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4种tRNA参与 4. 结合图分析,下列传述错误的是( )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6.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7.图中的横坐标为纬度变化、纵坐标为温度变化,图中4个不规则的图形Ⅰ、Ⅱ、Ⅲ、Ⅳ表示4种不同的生物的生存范围.若环境变化剧烈,则有可能被淘汰的物种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8.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
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对这段话蕴含的科学道理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
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 C.“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
D.“自然奇品悉具”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工选择条件下,金鱼发生了定向变异
9.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将纯种非糯性抗病和纯种糯性不抗病的水稻杂交,得到F1 ,然后让F1 连续自交,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B.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D.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10.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亲代组别 结果 选择 1组(一对蝇) B无DDT 全部存活 淘汰 存活较少 淘汰 2组(一对蝇) A施DDT 存活较多 淘汰 B无DDT 全部存活 保留 ?n组(一对蝇) A施DDT 存活很少 淘汰 B无DDT 全部存活 淘汰 子代分两份处理 A施DDT
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B. 核酸苷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C. 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5. 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A.DDT能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加 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11.《参考消息》援引西班牙《趣味》月刊文章-《昆虫抗菌肽给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希望》.文章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和大量应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高一生物试题(第 1 页 共 4 页)
1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13.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 A.影响了脂质的运输,使淋巴管肿大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血浆中脂肪成分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浆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某人吃了较多的橘子后,血液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 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C.人剧烈运动致大量出汗后,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维持人体稳态
D.人体红细胞内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反应,至少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 15.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 .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16.将纯种的某二倍体植物品种甲(AA)与近缘纯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品种甲没有此 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 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 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一半个体能稳定遗传
17.普通果蝇的第3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按St-P-DI的顺序排列;同时,这三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DI--P,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方式称为倒位.仅仅这一倒位的差异便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位和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一样,属于基因重组 B.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也可能发生联会 C.自然情况下,这两种果蝇之间能产生可育子代
D.由于倒位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发生倒位的果蝇性状不变
18. 视网膜母细胞为恶性肿瘤,其发病与RB基因有关。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Rb蛋白,分布于核内,能抑制细胞增殖。正常人体细胞中含有一对RB基因,当两个RB基因同时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上述RB基因发生的突变属于显性突变 B.RB基因为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癌变 C.突变蛋白的产生体现了细胞分化的实质 D.突变蛋白可以延长细胞周期
19. 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 ) A发生了自由组合 B发生过交叉互换, C联合发生了紊乱 D复制出现了差错.
20.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T占2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基因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 B.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C.该基因转录形成mRNA必须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D.该基因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800个
21、如图是一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I2不含甲病基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Ⅱ5可能携带两种致病基因
D.Ⅰ1与Ⅰ2再生一个患这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1/16
22、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生一个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 ) A.1/16 B.1/48 C.1/50 D.上述选项都不正确
23、北京307医院奚永志教授最近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一个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A110104,这意味着不同家族的人之间也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而且排异反应会大大减小.下列有关新等位基因说法错误的是( )
A、杂合子中一定含有等位基因 B、等位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C、等位基因可以控制相对性状 D、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4、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该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单位)是生物个体 C .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图中C表示的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5、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n+1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26、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发病机理如图所示,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发明的“诱导分化疗法”联合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该病。维甲酸通过修饰PML-RARα,使癌细胞重新分化“改邪归正”;三氧化二砷则可以引起这种癌蛋白的降解,使癌细胞发生部分分化并最终进入凋亡。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高一生物试题(第 2 页 共 4 页)
A.这种白血病是早幼粒细胞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B.这种白血病与早幼粒细胞产生新的遗传物质有关 C.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均改变了癌细胞的DNA结构
D.“诱导分化疗法”将有效减少病人骨髓中积累的癌细胞
27、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28、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的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1分)
(一)(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____,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____,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2)假设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甲、乙2个模式图仅表示出了Aa、Bb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那么,图甲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图乙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
(3)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是指________。
(二)科学家将使啤酒产生丰富泡沫的LTP1基因植入啤酒酵母菌中,使其产生LTP1蛋白,酿出泡沫丰富的啤酒,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注: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
A.图中的⑤、⑥、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影响
29、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C.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30、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1)图中所示的基因工程操作过程的A和C分别是:______、______. (2)由图中可以看出所用的运载体B是______.
(3)请画出LTP1基因被限制酶Ⅰ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
(4)分析LTP1基因和B所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黏合?______.假设能的话还需要的一种工具酶是______.
32、(7分)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 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及胎儿(羊水细胞)的DNA经限制酶MspI消化,产生不同的片段(kb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1、Ⅱ1的基因型分别为 。
高一生物试题(第 3 页 共 4 页)
(1)Ⅰ1、
(2)依据cDNA探针杂交结果,胎儿Ⅲ1的基因型是 。Ⅲ1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 (3)若Ⅱ2和Ⅱ3生的第2 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PKU 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 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已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b 表示),Ⅱ2和Ⅱ3色觉正常,Ⅲ1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 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 。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 PKU 患者的概率为 。
33、(12分)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个种。
(一)(1)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2)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_____.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 多样性.
(二)其中一个小岛上有一地雀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足够大、不发生__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
(2)假定该地雀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4、(10分)如图某神经一肌肉接头(类似突触结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有关结构.研究发现,当兴奋传导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小体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大量Ca2+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ACh)被释放到接头间隙中,进而引起肌肉细胞膜电位变化,使肌细胞兴奋而诱发一次收缩.请据图作答:
(1)图中______(填图中的标号)等结构共同构成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当兴奋传递至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内的ACh通过结构______被释放,该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 (2)上述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______和______功能。
(3)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当其与ACh结合时,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通道开放,Na+进入肌细胞,从而引起终板膜内外的电位变为______,使肌细胞兴奋而诱发一次收缩,随即ACh被胆碱酯酶分解.这种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Mg2+可阻断Ca2+内流入轴突末梢.用适宜浓度的Mg2+处理神经肌肉接头后,再刺激感受器,则肌肉表现为______(选填“肌肉痉挛”或“肌无力”,下同).毒扁豆碱可与胆碱酯酶结合,使该酶失活,则毒扁豆碱中毒患者的肌肉表现为______.
高一生物试题(第 4 页 共 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