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面对网络民主的发展,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的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C.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D.真理都是具体的 答案 A
解析 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真理有且只有一个,所以真理不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的热议中走失。该题突出反映了真理的客观性。
2.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 )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 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A、C两项歪曲了真理与权威的关系,排除;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B项错误;真理是客观的,尽管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不管人们的地位如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D项正确。
3.弹性退休是近几年人们的热议的话题,人民网就此推出相关调查。下列选项对调查结果认识正确的是( )
A.人们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 B.认识的不同源于立场的不同 C.在客观事物面前,真理只有一个
D.人的认识总要经历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答案 A
解析 在调查统计图中,人们对于“弹性退休”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说明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弹性退休)会产生不同的认识,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4.适应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
①追求终极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循环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适应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说明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也说明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③④正确。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①错误。认识发展是上升的过程,②“循环性”说法错误。
5.[2016·河南中学联考]为官从政,学点经济学,有好处;滥用经济学,很危险。我们要坚决防止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绝不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将经济学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党内政治生活( )
A.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超出了真理的适用范围 C.是对真理适用范围的调整 D.从根本上推翻了原有真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特点等知识,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不能将经济领域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政治领域,否则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本题选B。A显然与题意不符;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故C说法错误;真理不能被推翻,D说法也是错误的。
6.云南省鲁甸县6.5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受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表明( )
①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 ②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③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的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要获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的认
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深化、向前推移。材料中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难题说明了该观点,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旨。②“超越历史条件”说法错误;③错误,对真理的追求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过程,不是循环往复的圆圈式运动过程。
7.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环形RNA分子是人体细胞的基因表达程序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特征,这一研究发现大大颠覆了人们对经典基因表达模式的理解。上述材料表明( )
①思维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③真理总是包含着谬误而存在 ④实践永远是正确的、客观的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这一研究发现大大颠覆了人们对经典基因表达模式的理解”反映出人们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①正确;同时,颠覆了人们以前对这种事物的理解,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正确。
8.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③正确表述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符合题意;黑格尔这句话强调的是真理是不断发展的,①表述不准确,④错在“超越历史条件”上。
二、非选择题
9.当前,我们正在积极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理念。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说明党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建设“美丽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理念,从“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建设“美丽中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说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