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说明党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建设“美丽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理念,从“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建设“美丽中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说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