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2)a、d c、e (3)①a、c ②b、c ③d、e (4)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解析 (2)上述a~e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a、d,玉米幼苗弯曲生长的是c、e,玉米幼苗不生长的是b。
(3)①用a、c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由于光照的方向不同,所以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②用b、c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由于b没有苗尖端而c有苗尖端,所以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其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③用d、e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由于锡箔套的位置不同,所以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4)用f、g装置实验记录进行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1.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某研究小组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切段若干,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周后,开展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对茎切段中乙烯(ACC)含量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菟丝子切段置于培养液中培养一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3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4)若实验中发现有两组用不同浓度的GA3处理后,茎切段伸长量均为0.5cm,因标签丢失,无法判断两组GA3浓度的大小,要想通过实验来判断两组GA3浓度的大小,请写出实验思路并得出相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排除刚切取的切段中原有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去除切段中原有的激素或防止
切段中原有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I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相同浓度时,GA3促进效应比IAA大;当IAA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ACC的产生 (3)IAA和GA3同时 (4)适度稀释一组GA3并处理茎切段,观察记录茎切段伸长量。若伸长量大于0.5cm,则该组浓度大,反之则小
解析 (1)菟丝子切段本身含有少量激素,因此应予以排除。(2)据图可知,IAA和GA3处理切段,其伸长量都大于空白对照组,结论是I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在0~50μmol·L
-1
处理组中,随着浓度的增加,茎切段伸长量增加,结论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
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相同浓度处理时,GA3处理的切段始终比IAA处理的切段伸长量大,结论是相同浓度时,GA3促进效应比IAA大。当生长素浓度为10μmol·L时,处理切段才有乙烯,此后随IAA浓度增加乙烯含量持续增加,结论是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乙烯的产生。(3)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3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在相同实验环境下增加一组实验,用IAA和GA3同时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4)GA3处理茎切段最大伸长量约为0.8cm,若茎切段伸长量为0.5cm,则说明处理浓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浓度,若低于最适浓度,则随着浓度的降低,切段伸长量减小,若高于最适浓度,则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的降低,切段伸长量增大。因此实验思路是适度稀释一组GA3并处理茎切段,观察记录茎切段伸长量,得出的结论是若伸长量大于0.5cm,则该组浓度大,反之则小。
2.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分别连接电位计液后,电位计
和
和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
-1
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设计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电位计
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有波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刺激电位计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元,观察到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
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①药物阻止化学递质的释放 ②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其与化学递质结合
解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形成突触小泡经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因此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元,观察到电位计电位波动。(2)灌注某种药物后,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
未出现
能记录到电位波动,在电位计未记录到电位波
动,因此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使突触前膜不能释放化学递质。
3.科研人员实验探究了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实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请写出实验思路,并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说明:现有刚刚处理得到的人工糖尿病小鼠若干只,该品种小鼠的正常空腹血糖数值为6.0mmol/L。给药和测定空腹血糖数值的方法不作要求,实验持续6周时间)
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
实验分组(按体重给药量) 给药前空腹血糖给药后空腹血糖(mmol/L) 2周末(与给4周末(与2周末比较)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无显著差异 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 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 无显著差异 明显降低(明显高于正常数值) 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 (mmol/L) 药前比较) 17.7 17.5 17.4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A组(0g/kg) B组(0.25g/kg) C组(0.50g/kg) D组(1.00g/kg)
(1)实验思路:
17.3 无显著差异 无显著差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答案 (1)①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A、B、C、D ②测定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
③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0 g/kg,D组给药1.00g/kg ④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
⑤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 ⑥记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如图所示
解析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分为四组,自变量为是否给药(桑叶多糖)及给药量,A组不给药,作为对照组,其他各组按体重给药,所用实验材料要遵循等量性原则。 ①故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A、B、C、D。 ②测定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实验前测量)。
③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0 g/kg,D组给药1.00g/kg。 ④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
⑤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 ⑥记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A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B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C组小鼠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降低(明显高于正常数值);D组小鼠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无明显差异,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无明显无差异,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6.0mmol/L)。曲线图见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