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为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
(1)实验材料与药品:10mol/L的生长素溶液、pH分别为5.0、9.0的缓冲液、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若干、镊子、刀片、刻度尺、培养皿等。 (2)实验步骤:
①材料处理: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的黑暗中萌发的小麦幼苗若干并切掉苗尖端,平均分成三组。
②将平均分组的幼苗放入编号为1、2、3的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不同试剂,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③一定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进行若干次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3)实验结果(补充完整):
组别 1 2 3
Ⅱ.问题:
(1)实验步骤①中切除苗尖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③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步骤中还有哪些措施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2)①生长状况一致 ③测量并统计各组幼苗的平均长度 (3)①幼苗生长明显 ②10个幼苗+pH为9.0的缓冲液 Ⅱ.(1)排除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的干扰
(2)减小实验误差 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幼苗;平均分组;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测量并统计各组幼苗的平均长度
解析 本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目的是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第1组与第2、3组形成对照,结果是第1组与含H的第3组一致,幼苗生长均明显,而第2组由于呈碱性(H浓度极低,可忽略)而生长不明显,从而证明了第1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因与第3组一致:含一定浓度的H。
+
+
+
+
-5
+
处理方法 10个幼苗+10mol/L的生长素溶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个幼苗+pH为5.0的缓冲液 -5结果 ①__________________ 幼苗生长不明显 幼苗生长明显 5.下丘脑是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多样。某科研机构为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利用大鼠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取健康成年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b.甲组大鼠做手术并损毁下丘脑前部(不影响生存),乙组未做手术。
c.分别向大鼠皮下注入等量SRBC(山羊红细胞),7天后,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浮液。 d.所得的细胞悬浮液与SRBC混合培养一段时间,检测SRBC细胞破裂情况,记录OD值。 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培养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OD值越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注射的SRBC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其中含有________(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OD值低于乙组,则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该如何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抗原 (2)抗体 效应B细胞 (3)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或有帮助,或下丘脑促进抗体的形成) (4)做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
解析 (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注射的SRBC相当于抗原。(2)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其中含有抗体,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3)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OD值低于乙组,说明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4)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做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的影响。
6.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和免疫应答水平必须适应免疫防御和维持体内稳态的需要,这要通过精确的免疫调节来实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大多数病原体进入人体,经过________细胞内________中的酶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________细胞,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机体中某些物质可和抗原竞争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但这些物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由此推断抗原的________可以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
(2)抗体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中。为验证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用家兔进行了以下实验。 A组处理:注射抗原。
B组处理:注射等量同种抗原,约50天后,抽出部分血液同时补充等量________________(填“含同种抗原的血液”或“不含抗原的血液”)。 每日测定家兔体内相应的抗体浓度,结果如下。
由上述实验可以证明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__________________,使一定条件下抗体可以与B淋巴细胞结合,从而抑制B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抗体分泌减少。这种抗体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机制。 人体内还有一种抗体调节的方式。当体内抗体浓度升高时,通过________________结合,使得与B淋巴细胞结合的抗原减少,导致抗体分泌量也下降。
(3)通过抗原和抗体等的共同调节,免疫系统得以正常运作。如果调节异常,淋巴细胞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淋巴瘤(一种恶性肿瘤)的发生。
答案 (1)特异性免疫反应 巨噬 溶酶体 效应B 浓度 (2)血浆 不含抗原的血液 抗体受体 反馈 抗体与抗原 (3)分裂失控(无限增殖)
解析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经过巨噬细胞内溶酶体中的酶处理,暴露出抗原。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2)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图示中B组50天后抗体数量迅速减少后回升,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抽出部分血液,结合题干信息“已存在的抗体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B组抗体浓度回升,则说明补充的应是不含抗原的血液。已存在的抗体对同种抗体产生抑制作用的原因可能是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抗体的受体,抗体与B淋巴细胞结合,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导致抗体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另外,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导致刺激B淋巴细胞的抗原减少,从而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且产生抗体的能力减弱。
(3)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因此淋巴细胞无限增殖,可导致淋巴瘤的发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