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20:21: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13、掌握学习——布卢姆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37、同化说——奥苏伯尔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

一、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他认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紧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换言之,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这里“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他指出: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但是,这种新的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即其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 3、影响发展的因素:4个:(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从思维方面讲,成人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通过命题思维,而儿童就不同。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才与成人一样,能够彻底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言语方面来说,成人的言语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逻辑性和交流性,而儿童就不完全如此。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才出现了言语的萌芽。儿童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像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理能力。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对此,我们的教育是否予以充分重视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将儿童成人化的现象是存在的。首先,表现在目前许多教师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往往不顾儿童的认知特点及接受能力,一味的加大学习内容,逼迫他们学习,究其原因,就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受教育的“小大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单纯使用成人语言,对于儿童的活动或语言也时常按成人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表现为儿童一方面具有完成一定的典型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犯一定典型错误的倾向。(2)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到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

二、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2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信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他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

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三、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序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人格的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他认为,信任感是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人应该朝着该信任的就信任、不该信任的就不信任的方面发展,但二者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信任感应多于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因此,埃里克森主张在安全范围内给儿童一定的自由,鼓励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但他也指出儿童在实现自主时也要接受一定的限制,以便为将来有法制的生活做准备。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所谓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已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根据这个理论,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四、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五、论述桑代克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

(一)经典实验:猫开笼取食的实验。

(二)学习的联结说:通过这类实验,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S—R)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桑代克的联结说又叫试误说。 (三)桑代克三条主要学习定律:

1、准备律: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学习者如果有某种反应行为的预备性倾向,当他作出了这种行为时,他就会有满意感;假如不让他作出这种行为,他就会产生烦恼。实际体现了动机原则。

2、练习律:对于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3、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学习者以后就更可能在类似的情境中重复这一反应。反之就会减弱。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了学习无须意识参与的观点,但又强调先天本性以及满意、烦恼、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桑代克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了

六、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一)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条件反射中四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三)缺点: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七、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他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对教育有何启示?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基础上的。(迷箱)白鼠按压杠杆取食实验。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强化的程式: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分连续式和间隔式。教学中注意:(1)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应对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都进行强化,随着学习的进行,应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不必事事都表扬(3)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要朝正确方向逐步去引导和增强学生的行为。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属于负强化。

4、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5、惩罚:可以降低发生的概率,但是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之,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

搜索更多关于: 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 的文档
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t22k9kmip02tjb2ixwe3xy6q955i0014p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