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别汇报。 五.板书设计:
第几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分与合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1-22页)
一、教学目标:
1、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有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仪、数字卡片、圆片、小棒若干。 学具:学具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向日葵吗?(出示课本第21页分向日葵的情境图)要把四朵向日葵分在两个框里。想一想,会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二)新授课: 1、教学4的组成。
教师:我们用4个圆片代替4朵向日葵,请大家想一想,要把这四个圆片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动手试一试,分好后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然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9 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并展示分的过程。 (1)左边3个,右边1个; (2)左边1个,右边3个; (3)左边2个,右边2个。
教师:刚才我们分了几个圆片?4可以分成几和几?(板书课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的时候把4先分成3和1;然后向右边移动1个,就分成了2和2;再往右边移动1个,就分成了1和3。
图示法这种分解方法实际上是一样的。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到另一个。
2、学习5的组成。
教师:农场的屋檐下挂着5个玉米棒。(出示课本第22页的主题图)如果要把这5个玉米棒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方法呢?
请大家拿出5根小棒,用小棒代替玉米棒,把它们分成两堆,你有几种分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分分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学具,自主探究分法。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根据你的分法,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该怎样填。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然后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3、记忆4和5的组成。
教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4和5的组成呢? 学生交流、汇报。
让学生明确:4和5的分成,左边数增加1,右边的数就相应地减少1或右边数增加1,左边的数就相应地减少1;也可以交换每组分成的左右两边的数,来记住另外一组分成。
10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猜数游戏。(课本第21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一共有3个豆子。左手1个,猜右手几个?右手2个,猜左手几个? 2、摆一摆。
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用学具摆出这个数字的组成。 3、课本第21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请个别汇报。 4、课本第2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题中涂色的范例,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三小题。教师巡视指导,再请个别汇报。 5、课本第23页练习四的第3、4题。 学生讨论、汇报,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汇报。
第五课时 加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4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了解加法的含义。
11 三、教学难点: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四、教学准备:彩色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说一说4的组成和5的组成。
2、教师:你们喜欢马戏团的小丑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新授课。
1、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小丑右手拿着3个气球,左手拿着1个气球。 教师: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小丑一共有几个气球?
教师: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么办?同桌互相说一说。(把小丑左右手的气球合起来)你们会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几个气球吗? 学生汇报。 2、学习加法算式。
教师强调: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只要把小丑两只手的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教师板书课题,并示范加法算式的写法: 3+1=4 ↓ 加号
教师指出:这个算式读作:3加1等于4. 3、认识加法算式的含义。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