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部说课稿(可编辑打印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6 14:56: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目 录

§44 正弦定理 §45 余弦定理说课稿 §46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说课 §47 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48 数列的概念说课稿2 §49 《等差数列》说课稿

§50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1) §51 等比数列说课稿

§5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53 《不等式与不等关系1》说课稿1 §54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说明 §55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说课稿 §56 线性规划_说课稿 §57 基本不等式_说课稿

§44 正弦定理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必修5 P45?p48,第2章第1节内容。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全等三角形等与三角形有关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必修4 ,学生也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三角恒等变换等内容。这些为学生学习正弦定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弦定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延伸,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公式,在物理学等其它学科、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常常涉及解三角形的问题。

2、课时安排:2课时,其中第1课时为正弦定理的推导、正弦定理以及利用正弦定理来解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等;第2课时为利用正弦定理来解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的三角形和其它简单应用。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通过解读新课标和分析教材,认为:

重点:通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正弦定理的推导有利于培养的学生发散思维,学生能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能加深对数形结合解决数学问题的理解,所以正弦定理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同时,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所以正弦定理以及正弦定理的应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突出重点的方法:①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类比法、分组讨论法来突出正弦定理的推导;②用讲练结合,精选例题、练习和问题,归纳法来突出正弦定理的应用。

难点:新定理的发现需要一定得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这正是多数学生所缺乏的,但是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因此,正弦定理的猜想发现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转化法(由特殊向一般转化)、鼓励和引导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在2分钟内写出正弦定理的符号表达式,准确率为97%;

(2)能利用正弦定理来解决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以及相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

(1)通过正弦定理的推导,逐步培养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 (2)在利用正弦定理来解已知两角及一边的三角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参与、思考、交流,体验正弦定理的发现过程,逐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运用正弦定理的过程,逐步培养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学情分析

学法:以讨论法(师生对话、生生讨论)为主,以发现法、类比法、接受法、练习法为辅。

理由:①学生的认知发展理论; ②高中生已有的数学学习能力;

③本节课的内容特点; 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教法分析

教法:以引导—启发法为主,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①学生的学习方法;②我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经验;③学校的条件 五、教学程序分析 教学教学内容以及问题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 - 1 -

情 景 导 入 我会利用多媒体放映一 幢建筑物(图1),并 提出如下问题: (1)如何用量角器量出测 量建筑物的高度h? (2)如果建筑物前有小湖 等障碍物,又该如何测量其高度h? 在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后, 根据同学的思路,我会引导 学生分别建立如图1和图2 的数学模型,利用初中的解 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 最后引入这节课的问题: 这个实际问题说明了三 角形的边与角有紧密的 联系,这节课将研究表示 一般三角形的边与角的等 量关系的定理——正弦定理 通过生活中的知识引入,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以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B图2ACACD图3B 新课学习

探索发现 猜想 我请同学们思考:在直角 三角形中,各角的正弦怎么 表示?能找到等量关系吗? acbcA b c 因为:sinA=,sinB=, abca B 所以c= = ,同时不难发现:= C sinAsinBsinCabcc=c。于是:= = ① ?sinAsinBsinCsin2 说明:这个过程通过师生互动过程实现,我的角色是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其想法。 接着,我提出问题:这个结论对一般三角形成立吗?如果成立,该如何证明? 首先,我引导学生认清“一般三角形”的含义,包括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次,把全班分组八个组(平时上课时候,已经分好组,各组差异不大),教室左边四个组探究锐角三角形,另四个组探究钝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讨论探究:①式对于锐角、钝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如成立,怎么证明?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究,我走动观察,收集信- 2 -

1、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在此环节上,我突破难点(正弦定理的发现)的方法是利用学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求直角三角形各角的正弦入手,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创造意义学习的条件。 2、对正弦定理的发现采用的是由特殊到一般地思想方法。 1、该环节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进行“再创造”,体现了数学新课标所倡导的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新课学习 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 息,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启发,对证明有进展的进行全班表扬,鼓励其继续努力。 教师讲授:首先,我放映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多媒体动画,画面将显示:不管三角形的边、角如abc何变化, 比值:,,的值都会相等。 sinAsinBsinC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有:作高法、面积法、外接圆法以及向量法等,我将根据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显示这四种方法的一种或两种,其中向量法证明钝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书写过程如下: 如下图,以A为原点,以射线AB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C点在y轴上的射影为c1。 因为,向量AC与BC在y轴 y上的射影均为OC1,即 c1?(A-)=bsinA, OC1=ACcos2OC1=BCsinB=asinB, CxO(A)B 应用举例

所以 bsinA= asinB ab即 ?sinAsinBac同理, ?sinAsinCabc所以 ??sinAsinBsinC若A为锐角或直角,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于是,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abc等。即 ??sinAsinBsinC例1 某地出土一块类似三角形 D刀状的古代玉佩(如图4), E其中一角已经破损。现测得 如下数据:BC=2.67cm,CE=3.57cm, BC图4BD=4.38cm,B=45, C=120。为了复原,请计算原玉佩两边的长(结果精确到0.001cm)。 A解 如图5,将BD,CE分别相交 于一点A,在?ABC中, ?A=180?(B+C)= 15 BCAC?∴sinAsinB, BCsinB∵AC?≈7.02(cm) sinADEB图5的课程理念。 2、正弦定理的证明即是重点,这里,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来突出重点,直观且效率高,与数学新课标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理念相符。 3、对我的教学行为分析。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理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也作相应的变化,在这里,我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C 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其一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定理本质的理解,突出重点- 3 -

2018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部说课稿(可编辑打印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t5lr305739x6b742rz56u75f0b3w101db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