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电类)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科学,是科学和技术基础,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文化素质、数学技能与能力,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在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好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数学知识,并掌握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以及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严谨细致职业意识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本课程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二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6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专业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56学时。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结构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教学要求用语表述
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1 / 9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计算机常用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基础模块(60学时)
第1单元 函数、极限与连续(12学时)
知识内容 1.函数 函数概念 函数几种特性 反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 复合函数 初等函数 函数应用案例 2.函数极限 极限概念 极限运算法则 极限应用案例 3.函数连续性 函数增量 函数连续定义 初等函数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 函数连续应用案例 4.数学实验 用MATLAB绘图、求极限 认知要求 了解 √ √ √ √ √ 理解 √ √ √ √ 掌握 √ √ (1)要注意与普高和中职数学内容衔接,在复习基础上进行新知识教学,从实例引进函数、极限和连续概念 (2)通过函数、极限和连续内容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重点是复合函数、初等函数,极限概念和运算法则,函数说 明 √ √ √ √ √ 连续概念 2 / 9
第2单元 导数与微分(12学时)
知识内容 1.导数概念 导数定义 导数几何意义 函数可导与连续关系 应用案例 2.导数运算 函数和、差、积、商求导法则 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隐函数求导法则 应用案例 3.高阶导数 高阶导数定义 *二阶导数力学意义 应用案例 4.微分 微分定义 可导与可微关系 微分几何意义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应用案例 5.数学实验 用MATLAB求导数 认知要求 了解 √ √ √ √ √ 理解 √ √ √ √ √ √ √ 掌握 √ √ √ √ √ (1)要注意与普高和中职数学内容衔接,在复习基础上进行新知识教学,利用问题驱动或案例分析引入导数和微分概念 (2)通过导数和微分教学,培养学生利用导数解决实际中变化率、速度、加速度等问题,利用微分解决近似值计算等问题能力,并培养学生计算技能 (3)重点是导数、高阶导数及微分定义、导数和微分基本公式和运算法则 说 明 第3单元 导数应用(10学时)
知识内容 1.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 中值定理 洛必达法则 应用案例 2.函数单调性、曲线凹凸性与拐点 认知要求 了解 √ 理解 掌握 说 明 (1)要结合几何直观引进中值定理、函数单调性、函数极值、曲率等知识,结合具本例子或实例导出洛必达法则、曲线凹凸性与拐点、边际与弹性等知识 (2)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 √ √ 3 /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