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4 9:00: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 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 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 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齐读课文,讲读第 1、 6 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 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 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 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T万寿山T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 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 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 1.2 句;第二层是第 3 句;第三层是第 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 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 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 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 基础上练习背诵此

26

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 3.4 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 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

背第

4 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

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 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

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 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 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 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

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

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六、课后小结:

2.4 自然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 8 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 8 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

27

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 感。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

错。同学们

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 nd”的鼻音要读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 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 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 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

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二) 学生回答,讨论。 三、 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 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 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 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

性特点

将军佣 身材魁梧头戴军冠 身披铠甲 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 久经沙场肩负重 任沉毅多谋武士俑 体格健壮 穿着装扮……目光炯炯…… 威武凝重 刚烈豪爽

骑兵佣 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 分为驭手和军士…… 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 弓弩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马 佣 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神气活现 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 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

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 自豪!

4.第 11 自然段

① 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 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 “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 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 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 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 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 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 “……”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 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28

五、课后小结: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 ?注意“孟(me ng) ”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 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 理解诗意

1 .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 古

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29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

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

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 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 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 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

的感情。 七、课后小结 ;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 2 个生字 , 会写 2 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 课时

课件、

学生收集送别诗

一、导入

30

搜索更多关于: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的文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tpn23chh96c4rp7oypx5gf8x599m300syi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