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9:12: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给予的? 给予了什么?) 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 即针对课题提问时, 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

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

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 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

不能一有疑 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 予是快乐的。以此引

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 , 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 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 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 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

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36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 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 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

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 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 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 12 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 使他疑惑不解;第

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 怒不敢言, 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 表明自己的心迹“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 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 “为什么”?“那 又是为什么呢?”

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 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 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 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 如:从“为 什么”?“那又是

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 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 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

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 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 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37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 的收获。

五、 课后小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 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 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 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 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 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 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 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 读后谈收获。

②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 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 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 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 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 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 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 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 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 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

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38

6.人物评价:

① 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 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教学总结。 8.作业布置:

① 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 署名为:未来**家。

② 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乌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 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

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 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 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 14 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 己是如何看待乌

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 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

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39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 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乌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 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

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 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

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

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

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

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40

搜索更多关于: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的文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tpn23chh96c4rp7oypx5gf8x599m300syi_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