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处于中层,起调节作用,遵循实现原则
超我: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原则有三: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认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以特质概念为基础,用因素分析的方法
四层模型: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塔佩斯的大五人格论(人格海洋)----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OCEAN (2)类型理论气质类型学说 〔胆汁质〕胆汁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的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为特征的。属于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多血质〕多血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迅速、微弱、易变,动作发生也迅速、敏捷、易变为特征的。偏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活泼好动,敏感,反应速度快,热情,喜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志趣易变,具有外倾性。 〔粘液质〕粘液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缓慢、内蕴、平静,动作迟缓、稳重易于抑制为特征。偏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力不易转移,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是以情感体验深而持久、动作迟缓无力为特征的。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反应迟缓,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秋毫细末,具有内倾性。 胆汁类,采用直截了当方式,但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情、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多血质,采用多种教育方式,要定时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机会,培养足智多谋的优点
粘液质,采取耐心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时间,培养起生气蓬勃的精神
抑郁质,采取委婉暗示的方法,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在公共场合指责,培养其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于自信精神,和敏感、机智、高自尊的优点 内--外向人格----(瑞士)荣格提出(分析心理学)
霍兰德的人格理论----6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斯普兰格的人格伦--价值成分: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 人格测验--对人格进行测量,测量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
(1)自陈式人格测验:MMPI(哈茨韦和麦金莱),EPPS(爱德华),16PF(卡特尔) (2)投射式人格测验:RIBT(罗夏克),TAT(莫瑞和摩尔根),SCT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可能,环境决定现实性)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3)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 一、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 1、社会态度概念:人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成分:(1)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题,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2)情感成分----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反映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响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社会知觉含义: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进行的 社会认知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影响因素:(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建凯利)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印象形成 概念: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即个体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的旧经验为基础进行理解, 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他人或事物概念的过程。 效应:(1)社会刻板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2)晕轮(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3)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5)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是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态度、性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二、人际关系概念: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需要有三类--(美)舒茨: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中小学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三、群体心理
1、概念: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2、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抑制/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效率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 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3、利他行为 概念:指不期盼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 特征:(1)自愿性;(2)利他性;(3)无偿性;(4)损失性 责任分散效应:指伴着旁观人数的增多,理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利他行为所产省的抑制作用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中小学出现的侵犯行为如何控制: (1)宣泄法 (2)惩罚法 (3)移情法 (4)认知干预 (5)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 四、社会影响 1、从众概念: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影响因素:个体的特点;群体因素;刺激物因素
2、服从概念: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影响因素:命令发出者;命令的执行者;情境因素 个体产生服从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