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平凡者的誓词、渺小者的宣言。与伟大崇高相比,小花、小星、小溪的能力与 贡献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谁又能否认它们的存在权利、它们的生存价值呢?十七世纪法 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用思维运动的事实论证了精神实体存在的 无可怀疑性。诗人套用这一句式,则论证了每一微小物质的存在价值的无可怀疑性。论证 的方式是相同的,用事物的运动,证明事物的存在;特殊运动的方式证明特殊事物的存在。 “思”是精神的运动方式,“开”是花的运动方式。“亮”是星的运动方式,“流”是水的 运动方式,各证明了精神,花,星、溪的存在。什么时候运动停止了,一切精神、物质的 存在也就消失了。诗人托物寓意,给我们一种人生的启迪。人的地位有高低,人的能力有 上下,人的贡献不一样,但只要我们是尽生命的能量,发放出应有的光和热,顽强地表现 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就可以和一切伟大人物比肩而立而无愧。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创造 需要每个成员有这样一种生命的自我意识。这也就是诗题中所说的“有”。 高三语文答案第4页,共6页
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孤立的个体成不了世界,只有许许多多的个体联合起来才成 世界。个体的存在价值是对整体说的,离开整体,个体存在就无意义。所以“我在”并不 是目的,它只是生命运动(如“思”、“开”、“亮”,“流”)的首要前提。运动是生命的目 的^?延续又是运动的目的。但个体生命的延续总是有限的,要使生命永恒,只有把个体的 有限生命融入种族的集体生命,延续才能无限。这就是变一花独开为百花齐放,变一星独 明为星斗满天,变一溪独流为百川归海。这时“我”还在不在呢?应该说是在的,只是被 众花之香、繁星之明,大海之广所淹没而不显罢了,故说“不再有我在”,这是诗题中“无” 的第一义,这“无”是包含“有”的。也有可能这个“我”真的不在了 :是花,花谢了; 是星,星落了,是溪,溪枯了。但由于众花在,繁星在,大海也,“我”虽无犹在,达到 了生命永恒的目的。这是“无”的第二义,实际上这个“无”,恰恰是更广大更永恒的“有”。 生命意识在这儿升华为7种更高的表现形式。
★这首小诗形式上借用了笛卡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演绎出的却是一种 有关主体价值的思考。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单子论,认为,每 个单子就像一面镜子,本身空无一物,而众多单子即多面镜子组合在一起互相反射,各单 子便都有了内容。虽然莱布尼茨最终搬动上帝来行干预才从逻辑上弥补了此类“无”中生 “有”的巨大漏洞,但类似单子论这样的主体价值论,即认为每个孤立的个体都是毫无意 义的存在,个体存在的价值只能由与他人的#种关系得到证明,长期以来却令人深信不疑。 《有和无》所阐扬的“我开故我在”、“我亮故我在”、“我流故我在”,无疑是对上述主体 价值观的质疑。以单子论式的主体价值观看来,小花之于牡丹、星星之于星座、溪水之于 长江大河,不仅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简直就是该当忽略的“无”。然而,小花、星星和杂 水却全然无意去寻求什么外在证明,在它们的灵魂深处埋藏着的是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 实现了自己的潜能,我便是毫无愧色的“这一个”。拥有足够的外在证明固然可以免除主 体对自身价值的种种担忧,但强烈的自我肯定意向无疑是确立主体价值更为有力的因素。 如果对“我开故我在”、“我亮故我在”、“我流故我在”不能自觉,那么即便是众人钦羡、 仰慕的牡丹、星座、长江大河,也必会在“百花齐放”、“星斗满天”、“百川归海”时发生 自我的迷失。因为当
13
全体完成了价值的自我实现,特定主体所拥有的外在证明便化为乌有。 正如射入黑暗的一束光线无疑是一个大写的“有”,而无数束光线射入黑暗最终使黑暗变 成光的大海时,企望保持那大写的“有”便成为一种梦想。“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 有我在”是一种否定,然而这个被否定的“我”不是大我而是小我,对小我否定的反面正是对大我的肯定。
语文 (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参考答案】:
20、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21、“世家” 22、B
23、①读孔子书,想见其人;②身临其地,留连忘返;③与天下君王贤人对比,布衣传世; ④“六艺”天下,叹为至圣。(4分,一点1分)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诗经_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 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 是向往着它。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和他用过的 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 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孔 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 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二、名著阅读題(15分)
24、答案:B项中“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 ”是常四爷的语言,C项中翠翠第二 次端午节认识了大老天保,第三次端午节得知傩送真心爱着她。 25、(1)答案:一是诸葛亮认为这不是万全之计,难以成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 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 决不可用。”)(2分);二是魏军司马懿已经预计到这个“奇谋”(司马懿所谓“诸葛 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 但怕有失,不肯弄险”的说法,可得作证)(2分)。
(2)答:(1)贾探春:(1分)(2)远嫁他乡;(1分)(3)比如:海棠诗社的 发起者、组织者,写诗的才能(2分)。探春理家的能力,在和李汍、宝钗共同理家时, 她想用“开源节流”、“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有所作为,来挽救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 局(2分h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6、读选本虽只“尝鼎一脔”却可鸟瞰各家各派;适合中学生对象;可以满足学习需要; 养成兴趣,培养欣赏能力;陶冶性情。(5分,一点1分)
27、当初都属于启蒙读物;是一般的选本,都不属于古代典籍(古典作品);都从过去到 现在广为传诵;都可作为中学生的文学普及读物。(4分,一点1分)
28、《唐诗三百首》是符合国文课标要求的一般选本;《唐诗三百首》从古至今,都普遍流 行;《唐诗三百首》是中学生欣赏文艺、中国文学名著的途径;《唐诗三百首》不
14
属于古典, 但属于诗歌的启蒙读物;《唐诗三百首》经历千年历史的考验,是公认的好诗;《唐诗三百 首》选择虽有局限,但仍不失为地道的选本。(6分,一点1分)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