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学校:上海市松江二中 学科:语文 姓名:王召强
联系电话:13816578574
电子邮箱:guhan2009@163.com
一、设计思路:
《前赤壁赋》所在的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山水。因此笔者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从《前赤壁赋》中的“山”或“水”出发。《前赤壁赋》中虽然写到了山,如“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等处,但是“山”并不是苏轼着重描写和议论的对象。
笔者注意到,在《前赤壁赋》中,“水”和“月”才是苏轼行文的重要线索,相对于苏轼行文的历时性线索——情感线索——而言,笔者将“水”和“月”称之为《前赤壁赋》的共时性线索。其主要依据是:在《前赤壁赋》中,苏轼无论在写景、抒情还是在说理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水”和“月”来写的。文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话,一个“亦”字,承上启下,表明“主客问答”长篇议论的主要话题就是“水”与“月”。
“水”乃赤壁长江之水,“月”乃七月既望之月,“客”抓住长江之水无穷、既望之月有尽的特点,徒生艳羡之情,哀叹人生苦短,于是吹奏了一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凉之曲。苏轼则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眼前的长江与明月,认为长江之水虽然每天都在流动,但却并不曾永远消失,天上明月虽然时盈时缺,但却并未增减,从而引出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觉悟出人生无论遭受怎样的变故,都应尽享无穷无尽的大自然的人生哲理,从而一扫“乌台诗案”以来笼罩在作者心头上的阴霾,以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寄情山水笑傲江湖。
在《前赤壁赋》中,作者对“水”与“月”都有比较集中的景物特写。描写长江之水的地方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句,描写既望之月的地方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句。作者正是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才会产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般超然脱俗的感觉,才会“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而在作者即兴而作的短歌中,我们也能找到“水与月”的影子,在“击空明兮溯流光”一句中,作者不就是将“水与月”一网打尽了吗?
加之,长江之水与既望之月还可以分别点出苏轼夜游赤壁的地点和时间。因此,对于这篇游记体散文赋而言,“水”和“月”既是作者行文的重要线索,又是作者借以寄兴遣怀、阐发哲理的核心意象。只要抓住了“水”和“月”,就可以顺藤摸瓜,引导学生鉴赏《前赤壁赋》抒情、写景、说理相互交融的艺术手法了。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笔者就拟从苏轼行文的共时性线索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前赤壁赋》抒情、写景、说理相互交
1
融的艺术手法。
由于艺术手法属于鉴赏文章的形式范畴,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属于鉴赏文章的内容范畴。基于先内容、后形式的文章鉴赏原则,笔者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梳理《前赤壁赋》的历时性线索,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感变化历程,理解《前赤壁赋》的思想内涵;把通过梳理《前赤壁赋》的共时性线索引导学生鉴赏其抒情、写景、说理相互交融的艺术手法,作为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根据上海市制定的《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还明确规定,文言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文言文教学,除了“文言”层次的教学之外,更要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方面组织教学,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思想文化内涵。《前赤壁赋》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非常独特。一则,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无论从文章、文学还是文化层次上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再则,在本册教材中,《前赤壁赋》所在的第五单元是山水单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山水既是文学家遣兴抒怀的对象,也是文人骚客寄情托志的主要题材,因此,在了解《诸子喻山水》、庄子的《秋水》中的哲学玄理之后,更具有文学特色的《前赤壁赋》,显得地位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本课题所在的教材,为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材。高二的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还很薄弱,还很难做到独立阅读千字以上的文言文,更谈不上独立鉴赏文言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文化意义,因此本课题设计的内容是第三课时,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梳理《前赤壁赋》的历时性线索,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感变化历程,理解《前赤壁赋》的思想内涵。
而且在本课学习之前,笔者还补充讲解了苏轼的豪放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该词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人生经历,作为第三课时的知识背景,还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前赤壁赋》之后,用宋词的形式隐括《前赤壁赋》的内容。
而且在第一、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顺便疏通《前赤壁赋》的文言常识和文化常识,尤其是《前赤壁赋》文本内容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如《诗经·陈风·月出》、曹操的《短歌行》等,为学生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扫除阅读障碍。 四、教学目标:
2
1、体会作者在游览赤壁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的历程,探讨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2、通过梳理本文的共时性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用典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 五、重点难点
1、通过梳理本文的共时性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用典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题所运用的教学模式为师生问答式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策略上,选用了表格式的板书,让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手段上,使用了多媒体呈现教学的主要过程。 七、课前准本:
1、补充阅读《诗经·陈风·月出》和曹操《短歌行》,略作讲解。 2、精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并概括苏轼“乌台诗案”的人生经历。 3、让学生使用古诗词的形式隐括《前赤壁赋》的内容。 八、教学过程:
1、导入:苏轼因“乌台诗案”,身经大难,九死一生;被贬黄州以后,放浪山水之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进入他人生的一个低谷。但是,同时黄州时期又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曾将黄州时期看作是苏轼思想的“成熟”期。这种“成熟”即体现在苏轼的思想上,也体现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上,《前后赤壁赋》就是苏轼文学创作“成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2、问题设计:作为一篇游记体散文赋,本文除了抒情之外,还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景物描写)、议论(变者——不变者)
3、问题设计:在作者运用的另外这几种表达方式中,共同使用的两个核心意象是什么?
水——长江之水;月——既望之月
4、问题设计:请在《前赤壁赋》中,分别找出相关的语句,填入下列表格。 表达方叙述 式 核心意象 水 游于赤壁之水波不兴 下 白露横江 羡长江之无穷 逝者如斯,而描写 抒情 议论 3
未尝往也 月 月出于东山水光接天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乐(于是饮酒乐甚)——悲(苏子愀然)——乐(客喜而笑)
6、问题设计:观察上述表格,结合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思考在《前赤壁赋》中,抒情与写景、抒情与说理、写景与说理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即景抒情、缘理达情、因景入理。
7、请用四个字概括写景、抒情、说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景、情、理三者:互相交融
8、问题设计:在本文中,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共同使用的意象还有哪两个? 酒、风
9、问题设计:结合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思考,《前赤壁赋》的核心意象为什么不是“酒”和“风”而是“水”和“月”?请在文中找出最带有提示性的语句。
本文在前后只在景色描写中写到了“风”,但在抒情和议论中,既没有借助于“风”抒情,也没有借助于“风”议论。本文在前后抒情当中都写道了“酒”,但是没有对酒的描写,也没有借助于“酒”议论。因此,“酒”和“风”不能当作核心意象。
最带有提示性的语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0、小结:引证清代学者高嵣在《唐宋八家钞》中对《前赤壁赋》的经典评价:“(《前赤壁赋》)有摹景处,有寄情处,有感慨处,有洒脱处,此赋仙也。”
11、请两位同学朗诵全文。第一位女生朗读前两段,第二位男生朗读后三段。 12、交流和评价作业:作业内容为:在准确理解《前赤壁赋》思想内容的前提下,以其核心意象为线索,用一首古诗词来隐括《前赤壁赋》。以以下四首古诗词为例,让学生分析哪一位同学的隐括对本文主旨的把握更为准确。 举酒泛舟临赤壁,应怜明月空寂寞。渌水清风醉兰舟,无边白露封碧落。 壮志英雄流水逝,自古骚人伤心多。屈子谪居沧浪处,惟有江月明心魄。
——王立
明月东山一苇横,东坡舷歌客箫声。笑谈曹雄临江赋,纵论古今叹江翁。 水月依旧人常变,天地一粟羡无穷。举酒啸歌自逍遥,我取明月与清风。
4
抱明月而长终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回顾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在《前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