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二班
骑士文学:①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是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的封建贵族的文学,反映骑士阶
层的生活和理想,作品主人公大多为武艺高强、锄强扶弱、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为欧洲后来的诗歌和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经验。②骑士文学的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骑士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内容主要是表现骑士对恋人,特别是对贵妇人的爱慕和追求。骑士抒情诗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还可分为追求牧羊女的“牧歌”,爱恋贵妇人的“破晓歌”,表现爱情对话的“情歌”“夜歌”“怨歌”等。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它描写骑土与贵妇人幽会后在清晨离别的情景。③骑士叙事诗以法国北方为中心,其内容大多写骑士为了荣誉、爱情和宗教而进行的各种冒险故事。其题材有三个系统: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伊瑟》;拜占庭系统,主要写拜占庭流传的古希腊晚期的故事,如《奥卡森和尼柯莱特》;古代系统,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作品,如《特洛亚传奇》。
城市文学: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市民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主要内容:
作品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体现出市民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与象征豪门权贵的狮、狼等斗争,表现出对封建阶级的反抗思想;一方面它又欺凌象征贫苦下层人民的麻雀、鸡、兔等。
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英雄人物。大致可分为前
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著名作品有日尔曼人的一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日尔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勒瓦拉》冰岛的《埃达》和《萨迦》等。其中《贝奥武甫》是流传至今的前期英雄史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中期,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杰出的作品。爱国主义是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
四大英雄史诗:法国《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 欧洲四大名著:荷马《伊利亚特》、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歌德《浮士德》
但丁《神曲》的两重性:
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2、艺术形式上的两重性。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也是这篇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因此并不让人感到虚幻玄秘。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2)、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 (3)、诗人鲜明的爱憎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4)、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是中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诗人,他生活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意大利,他的创作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为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历史标志。在其代表作《神曲》中集中反映了他世界观的矛盾,即封建宗教思想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矛盾。这一矛盾是中世纪封建社会同现代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政治特点的反映。但丁作为一个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矛盾的呢? 从政治上看,《神曲》通过广泛地反映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和教会的贪婪腐败。但丁的揭露和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社会现实的同时,又把封建宗法时代的佛罗伦萨美化为一个平静淳朴的牧歌式社会,并把祖国统一的理想寄托在纯粹是中古的力量亨利第七的身上,在揭露教皇的同时又歌颂圣彼得这样廉洁的教皇,希望重新恢复基督教会的美好形象。这些却恰好又反映了但丁世界观的落后面。
从对待宗教思想上看,但丁也表现了同产阶级人文主义宗教伦理观的思想矛盾。在《神曲》中,但丁
- 5 -
传奇二班
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他所描写的佛罗伦萨正是不能“忘却”的现实生活,即使描写来世,也反映了争取实现的理想;但从整体上看,他还是把现世生活作为来世永生的准备,主张以个人的道德修行去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彼岸。但丁推崇古典文化,肯定对知识的追求,认为人类生来“不应当象鸟兽一般地生活着,应当求正道,求知识”;但是他又认为神学至高无上,如果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高妙,真是非愚即狂”。但丁宣扬禁欲主义,认为只在彻底解脱了情欲,灵魂才能箕入天堂,因此把禁欲的圣者和隐士置于天堂,把追求爱情和肉欲的灵魂置于地狱;但是,他又对世俗爱情给以同情和理解,对《埃涅阿斯纪》中的狄多等“忽生怜惜,为之唏嘘”,这就说明但丁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禁欲主义的不合理。
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他是保守的;但作为“新时代的最初的一位诗人”,他又是十分进步的。 《神曲》的思想性
(1).《神曲》中首先表现了但丁对宗教和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他对现实中的教会、教皇以及僧侣们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罪恶的僧侣阶级的残暴统治和丑恶行径作了暴露性的描写;另一方面他又歌颂和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
(2).但丁在《神曲》中,也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一方面,他从中世纪诗人的立场出发,表现了占统治地位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陈旧思想;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与后来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肯定世俗生活相类似的思想感情。
(3).《神曲》还表达了但丁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矛盾态度。在这个方面,他首先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残暴的君主和分裂割据、鱼肉人民的封建诸侯,谴责了他们为了扩大自己权力而进行的封建性战争,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愿望。然而,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但丁又热情的讴歌和赞美了他理想中的君王和贵族。
(4).但丁的《神曲》在对待人类文化的看法上,也典型地表现了双重性。一方面,他表达了虔诚的基督教思想,认为基督教文化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思想文化结晶。因此,《神曲》中,有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热情阐述,有对神学思想的浓烈讴歌。但是同时,但丁又对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所排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进步的异教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和高度的评价。 《神曲》艺术特色
1、《神曲》在艺术手法上以布局精巧,结构严整著称。它的结构环绕着数字“三”、“九”(三个三)、“十”来安排。全诗分《地狱》、《净界》和《天堂》三部,每部三十三篇,地狱分九层,净界分九级,天堂分九重。全书连同序诗共一百篇。“十”在中世纪是完美的意思,一百便是极其完美,从而使长诗形成一个严密、匀称的整体。
2、长诗巧用象征、寓意手法,并把它与现实主义手法有机结合。长诗的许多情节、人物以及动植物大多有象征意义。地狱象征教会统治下的现实社会,天堂象征但丁渴望的理想世界,净界象征从现实进入理想境界的苦难历程。整个幽明三界的梦幻故事,象征人类在理性的引导、信仰的启示下,从悲惨的现实通过忏悔修炼进入幸福的理想世界的过程。这些手法虽充满宗教神秘色彩,却也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但丁还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叙写历史上或现实中实有的人物和事件。例如对他所尊敬的亨利七世皇帝的歌颂,对他所憎恶的教皇逢尼发西八世的抨击,都是采用具体的直接描写手法。这种写实手法穿插在大量的象征、寓意、梦幻手法之间,增添了人间色彩和生活气息。 3、《神曲》还做到色彩诡异多变,比喻生动形象。描写痛苦、绝望的地狱时采用昏暗、阴森的色调作背景;描写宁静、充满希望的净界则用柔和爽目的色彩;以灿烂、明丽的色调衬托天堂的幸福愉快。长诗爱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使被比的人或物贴切、形象。例如用眼睛发花的老裁缝穿针时凝视着针眼来形容鬼魂们注视活人但丁和维吉尔到来时的惊奇神情。 4、《神曲》在语言上也有创新。它一反中世纪必须用拉丁文为文学语言的陈规,开创了用当时被称为俗语的意大利语写作的先河,使文学创作摆脱基督教会的控制,更加接近社会生活,接近人民口语,也有利于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十四至十七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故有“文艺复兴”之称。“文艺复兴”并非简单地复活古代的奴隶制文化,而是借助古代文化
- 6 -
传奇二班
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资产阶级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文化体系。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①赞美人的尊严和力量,用人权反对神权; ②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③歌颂理性,崇尚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④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戏剧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参考)
诗歌方面,比特拉克的《歌集》在艺术上继承了“温柔的新体”诗派传统,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 ,并使这种诗体达到完美的境地。作品重在抒发个人感情,并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使诗歌更接近现实生活。 这些新的特点对后世欧洲的诗歌形式及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七星诗社”的诗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
拉伯雷的《巨人传》通过两个巨人的形象纵作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作者笔下的巨人,躯体高大,食量惊人,纵情享乐。正是在这样的描写中,表现了拉伯雷对人及世俗生活的肯定。作家还通过巨人的成长,强调了人文主义教育和知识的重要。
乔雯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阶级尤其是教会的腐败无耻,肯定了对世俗爱情的追求。
人文主义文学概况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大致分作三个阶段:早期(初期,14-15世纪)、发展时期(中期,16世纪上半叶)和繁荣时期(后旗/晚期,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叶)。
早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意大利,但丁的作品是最初的萌芽,代表作家有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主题是抨击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歌颂男女爱情。主要成就在小说和诗歌方面。
发展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法国,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多次入侵意大利,掠夺大批文化珍品,客观上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作家有“七星诗社”、拉伯雷、蒙田等人。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是突出人类理性创造的奇迹,歌颂爱情,拥护王权,反对天主教会,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阶级性。主要成就在诗歌、长篇小说和散文方面。
繁荣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西班牙和英国,代表作家是塞万提斯、维加、莫尔、斯宾塞、大学才子派、莎士比亚、培根、本·琼生等人。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由反封建伦理道德、反教会禁欲主义、反神权垄断过渡到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带来的社会灾难,突出对理性的乐观信仰出现危机,以及对人自身矛盾和有限性的深刻认识与反思。主要成就在诗歌、散文、戏剧和长篇小说等方面。
①薄迦丘的《十日谈》; ②拉伯雷的《巨人传》; ③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④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法国的人文主义的两种倾向及各自代表
法国文学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法国的人文主义文学的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存在着贵族与平民两种倾向。
以龙沙(1524-1585 )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
弗朗索瓦·拉伯雷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代表作是5卷集长篇小说《巨人传》。作品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受到狂欢节文化的影响,主要描写巨人卡冈都亚和他儿子庞大固埃的故事。
《巨人传》
《巨人传》以虚构的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以及他们为寻找神瓶而游历各地的见闻为主要内容,讽刺、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第三部对判罪岛上“穿皮袍的猫”的描写,揭露了执法者的贪赃枉法。拉伯雷把法律比作专捉小苍蝇、小蝴蝶却惹不起大牛蝇的蜘蛛网,指出封建法律压迫人民的本质。小说辛辣地讽刺了罗马教廷和教会人士,“钟鸣岛”象征罗马教会,岛上的教士腐化堕落。小说把教皇的《教令集》写成害人的毒物。作家并不反对宗教教义,只是认为教士们的愚
- 7 -
传奇二班
昧无知、腐化堕落败坏了教会声誉。小说批判腐朽僵化的中世纪教育制度,卡冈都亚接受经院教育,结果成为白痴,后来受到人文主义的教化才恢复灵性。《巨人传》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卡冈都亚为若望修士建造的德廉美(意为“自由意志”)修道院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做你愿意做的事”是修道院的惟一信条,对修道院的描写表达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以及若望修士都是代表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两个巨人体魄超常,力量过人,天性善良,粗放乐观,他们渴求知识,顺乎个性。巨人形象表现出人文主义者关于“人”的理想。《巨人传》具有幽默戏谑的风格。作者善于运用列举、对比、头韵、同音词等手法达到讽刺和滑稽的效果。小说语言丰富,运用各种方言、俗语、学术语汇,往往自造或改造一些词语,丰富了法兰西语言。
大学才子派: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以马洛为首.包括格林、基德、?李雷在内的人文主义诗剧派别。他们都受过大学教育,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精通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文学,对戏剧颇有创新,从而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十日谈》的框架式结构
1.《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汇集故事的作品。
2.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
3.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借以引出10名男女青年,并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这段引子,作者的开场白、跋,和10名男女在别墅的活动,是一个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串连了主人公们讲述的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除了第一天和第9天没有命题外,8天的故事各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展开,使这框架结构浑然一体。而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讲述故事。
4.这样,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 后世将这种形式称为框架式结构。
《十日谈》
堂吉诃德的主题与意义
主题: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
意义: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在他身上存在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他概括了各个时代强调主观动机,忽视客观效果,脱离实际的人的特征。他给人的启迪是,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 ①内在人性悲剧:堂的悲剧是一种内在人性悲剧,世界的荒谬和人们的轻视,使他的献身行动成为一种苦难。
②现代意义: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为正义斗争的执著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堂吉诃德精神,他表现了人类为真理斗争的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境界。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是一个身穿古代甲胄、将幻想当现实的喜剧人物,同时又是受到历史嘲弄的悲剧英雄。理想崇高,行为荒唐。矛盾而复杂,可笑又可爱。在这一形象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其矛盾性既无情地讽刺了骑士文学,又巧妙地赞美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时代精神。 A 生活在幻觉中的喜剧人物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