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2年4月自考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这一学派是( D ) A.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C.认知心理学派
2.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 A.1819年 C.1879年
B.1867年 D.1898年
B.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D.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3.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与内部刺激的觉知,还有( D ) A.对他人的觉知 C.对事物的觉知
4.可见光波长范围是( A ) A.400至750毫微米 C.600至800毫微米
B.500至750毫微米 D.700至900毫微米 B.对社会的觉知 D.对自身的觉知
5.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一是色调,二是饱和度,三是( B ) A.色彩 C.颜色
B.亮度 D.色光
6.处于信息加工系统核心的是( C ) A.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B.长时记忆 D.语义记忆
7.对字词、概念、规律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属于( D ) A.陈述性记忆 C.情景记忆
B.程序性记忆 D.语义记忆
8.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这种创造
第 1 页,共7页
性思维的特性是( B ) A.独特性 C.灵活性
B.流畅性 D.洞察性
9.以发现人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为目的的测验属于( B ) A.智力测验 C.性向测验
B.成就测验 D.人格测验
10.“情急生智”所描述的情绪状态是( C ) A.心境 C.应激
B.激情 D.热情
11.将一个很难的学习问题解决后,我们会感到喜悦、快慰,这种情感属于( C )7-179 A.道德感 C.理智感
B.美感 D.责任感
12.下列描述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 ) A.学生为了掌握知识、技能而努力学习 B.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 C.学生为了获得同学的认可而努力学习 D.学生为了获得父母的奖赏而努力学习
13.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卡特尔 C.艾森克
B.奥尔波特 D.爱德华
14.情绪丰富外露、灵活好动、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这类人的气质类型是( B ) A.胆汁质 C.粘液质
B.多血质 D.抑郁质
15.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C ) A.霍曼斯 C.舒茨
B.马斯洛 D.沙赫特
16.“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表现人际吸引的条件是( C ) A.接近性 C.相似性
B.熟悉性 D.互补性
17.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幸存者经常被痛苦和恐怖回忆所困扰,这种反应属于( D )
第 2 页,共7页
A.强迫症 C.广泛性焦虑障碍
B.恐惧症 D.创伤后应激症
18.经济危机、物价上涨、就业困难使得一些人失去生活信心,这种压力源属于( A ) A.社会性压力源 C.文化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D.躯体性压力源
19.儿童逐渐掌握守恒概念的年龄阶段是( C ) A.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0.研究发现4个月的婴儿已显示出对颜色的偏好,该颜色是( D ) A.绿 C.紫
B.黄 D.蓝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实验法 答: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22.随意注意 答: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3.定势 答:
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性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的方法。这种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这就是心向或心理定势。
24.社会助长 答: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5.简述格式塔原则。
第 3 页,共7页
答:
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 (1)接近性
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在听觉上,时间上接近的声音也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
凡物理属性(强度、大小、形状、颜色等)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5)良好图形
客体本身的组合符合良好图形的原则,即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
26.简述问题解决的特征。 答:
问题解决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目标指向性
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操作系列性
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 (3)认知性操作
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
27.简述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答: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人们似乎认为动机越强,活动效率越高。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第 4 页,共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