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消费分配论文:当代收入分配下的消费诠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2:10:0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消费分配论文:当代收入分配下的消费诠释

本文作者:陈 琦 赵敏娟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收入分配视角下的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理论框架

国外关于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研究(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是1936年凯恩斯(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他认为消费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收入分配是影响消费倾向的重要客观因素。之后的学者也大都以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为依据来研究收入分配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但凯恩斯理论最大的缺点是太过于主观,缺乏实际经验的论证,主要体现在绝对收入假说只是个即期模型,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推测,没有合适的微观基础,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所以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学说。后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不存在的,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基本相等,并由此产生了“消费函数之谜”。(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杜森贝利(J.Duesenberry)在其《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消费者当期的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相对决定的,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和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该理论包括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示范效应是指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水平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棘轮效应是指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3)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分别由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在1954年和弗里德曼(Friedman)在1957

年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一生的收入决定他的消费,在长期中收入与消费的比例是稳定的。这就是说决定人们消费的是收入,但这种收入不是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一生中的收入与财产。这种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希望实现一生中效用最大化,所以人们根据自己一生中所能得到的劳动收入与财产来安排一生的消费,以实现一生中各年的消费基本相等。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者不会对所有的收入变化做出同样的反应。如果收入的变动看起来是永久性的,那么人们就有可能会消费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如果收入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暂时性,那么所增加的收入大部分会被储蓄起来。以上两种假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结论也大同小异,都认为当期消费和当期收入之间的联系是很脆弱的,但弗莱文(Flavin)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消费与本期收入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消费的“过度敏感性”。(4)霍尔随机游走假说霍尔(Hall)在1978年,根据卢卡斯(RobertLucas)的思想,将理性预期方法引入消费理论,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将消费理论由确定性条件推进到不确定性条件。其主要结论为,消费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不能根据收入的变化来预测消费的变化,即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见的。然而,大多数的实证检验不支持这一假说,所以该假说的现实解释力不强。(5)预防性储蓄理论存在风险时,消费者在决定消费路径时不仅要考虑持久收入的多少,还要考虑持久收入的变化(风险)。卡贝里罗(Caballero,1990)认为,风险主要体现为劳动收入的变化。如果消费者不在乎风险,那么他会根据持久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这时不存在过度平滑性。但如考虑到风险,消费者

必须同时进行预防性储蓄以规避风险,表现出过度平滑性。扎德斯(Zeldes,1989)发现,在CRRA函数下,消费者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特别是金融资产少,劳动收入不稳定的群体。这些消费者明显对预测到的收入变化反应过敏,而对未预测到的收入反应迟钝(平滑)。然而,布郎宁和卢萨迪(Browning和Lusardi,1996)指出,就象许多人不受流动性约束影响一样,许多公众由于有足够的资产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预防性储蓄动机不那么重要。此外,还有扎得斯(Zeldes,1989)的流动性约束假说(LiquidityConstraintsHypothesis),希(Shea,1995)的损失厌恶假说(LossAversionHypothesis),以及坎贝尔和曼昆(Campbell和Mankiw,1991)的λ假说。在如此之多的理论研究中,仍然没有哪个理论能够很好地阐释所有的消费现象,关于消费理论的体系框架也未有达成一致的结论,所以消费理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国内关于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研究孙江明、钟甫宁探究了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收入与消费的回归模型和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收入差距以及物价的双对数模型,分析说明提高收入对扩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可能更加明显[2];任国强、夏立明利用1981~1999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与其收入分配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3];臧旭恒、张继海利用城镇居民的消费和收入数据,检验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与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会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4];张东辉、司志宾构建了一个用以检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生活消

费支出之间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现趋于负面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5];何磊、王宇鹏分析了1992~2007年16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结果说明:经济转型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低下的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低,而居民收入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使居民的收入被政府和企业所挤占,从而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6];祁毓分别构建了2002~2008年和1997~2008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工薪收入的消费效应最大,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虽然家庭经营收入的消费效应最大,但是工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在逐渐提高[7];刘灵芝、马小辉借鉴坎贝尔和曼昆的λ假说理论所运用的分类研究方法,运用2002~2008年分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数据,研究了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阶层结构和平均消费倾向。研究发现,在整个农村经济内部,收入分配状况比较稳定[8];农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低下,但平均消费倾向较高;农村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效应下的平均消费倾向比较相近,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地位,抑制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地位,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吴迪、霍学喜利用VEC模型验证了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能引起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是被动消费[9];魏君英、何蒲明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为自变量,分析了其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指数、城乡居民平均消

消费分配论文:当代收入分配下的消费诠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u9dj8qxvw79ew90p2r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