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小学科学课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班级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已的到了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验证。所以对科学课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是有具体而实际意义的。
本文从小组的组建与分工、有效合作内容的选择、组际竞争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组织形式,以期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 小组的组建与分工
小组活动分组与分工应强调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1、合作小组的组建。小组的组建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按共同的兴趣,自主分组。但学生在组合时又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有时可能会出现“强强联手”和部分学生“没人要”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集中指导和调整。教师做调整工作
1 / 6
小学科学课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时,尽量尊重学生意见,并让学生明白分组是应考虑的问题。一般考虑:1、小组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不同年级、不同合作内容,所需人数也不一样。三、四年级的合作一般为较简单,如《各种各样的叶》、《研究土壤》、《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等活动,一小组4人即可,人数太多将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五、六年级的合作内容趋于复杂,如《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摆的研究》《桥的研究》等,一小组可安排6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活动的开展。2、各小组力量均衡,为合理分工做好准备,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合理分工的开展。在分组后,小组要推荐活动小组组长并进行分工,这时需要教师在方法上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分工技能。分工的基本原则是遵循优势互补,要尽量考虑个性差异,让每个同学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 五上年级《在阳光下》单元,《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是两个连续的合作活动。学生提出四人小组人太少了,我也建议6人一小组。其中有一组的分工安排如下: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应选责任心强、书写能力强的人,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中心发言人应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因为他的职责主要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合理调配及教师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了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2 / 6
小学科学课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积极协助他人。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对于高段年级的同学,不同的合作活动还可采用动态轮换的分工方法,这样可以保护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也保证了给每个同学平等发展的机会。
3、建立和谐的小组关系。在做好组建和分工工作后,还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小组活动氛围,它是完成合作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和谐的小组关系需要所有小组成员一起维护,小组内的成员要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首先合作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沟通。教师要提供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小组成员要掌握一定交流技巧。没有一定的小组交流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没有一定的交流技巧,合作活动也一定会崎岖不平。通过组内交流能增进互相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其次要及时处理合作小组内的问题与矛盾。在合作小组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成员推卸责任,或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合作活动会陷入困境,这需要教师及时处理。处理这些问题时也就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会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在坚持真理的同时,认真虚心地听取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定能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活动小组,从而发挥出小组团结的力量。
3 / 6
小学科学课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二、 组际竞争的开展
学生拥有合作意识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开展小组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班级被各小组间的竞争,可以激发组内同学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学习中,在小组合作活动开展前,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提出了竞争的规则,如下:1、纪律,哪个小组活动过程最安静、最有序;2、思考,哪个小组自主选择的课题最有效、最有自己的想法;3、效率,哪个小组完成完整实验所用时间最短;4、参与程度,哪个小组的全员参与程度最高。以上的竞争规则以活动的展开为线索进行制定,使学生活动有了约束,也是合作活动开展的有率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然只有规则却不执行是没有发展性的,所以在活动进行时我会给予及时的评价,营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良好氛围。在活动结束后的综合性评价中,师生依照以上规则进行评选,共同评出“纪律最佳组”“思考最佳组”“配合默契组”等,这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下一次有效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 有效合作时机的选择
小组合作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在有需要和有条件时才引导学生去合作。
在三上年级《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中,在介绍完自己带来的树叶后,我引导“如果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把你们的的树叶放一起,你
4 /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