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部电影的英雄情结与英雄类型
‘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建安初诗人王粲著《英雄记》,就曾将董卓、袁绍、刘表、刘焉、曹操、刘备、孙策、孙权等都列入当代英雄谱之中。曹魏文帝时刘邵所著《人物志》也把那些攘乱除暴、安邦定国的风云人物称为‘英雄’”。[18]三国时期的刘邵,在他所著《人物志》的《英雄》篇中指出,“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此”。这里他取法自然,将自然界之“英”与“雄”搭配铸成“英雄”的概念。同时他认为,张良是“必聪谋能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而韩信是“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他们是各有所偏向的英雄。“ 《三国演义》中曹操给英雄的定义是:“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虽然对英雄的崇拜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英雄史观,而英雄史观是我们论述英雄的前提,一切关于英雄的论述都统领在这个前提之下,离开这个前提泛泛的谈论英雄是没有意义的。历史上关于英雄的分类有许多,除了上述的中国古代对英雄的分类的阐述之外,西方最著名的是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为英雄所作出的划分。卡莱尔按时间顺序,把英雄分为六类,它们是:1、神灵英雄:如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的袄丁主神;2、先知英雄:如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3、诗人英雄:如但丁和莎士比亚;4、教士英雄:如路德和诺克斯;5、文人英雄:如约翰逊,卢梭和彭斯;6、君王英雄:如克伦威尔和拿破仑。[19]类似这样经典的分类还有很多,不一而足,但为了论述方便,笔者从纯粹抽象地角度把英雄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人类英雄,第二种是国家英雄,第三种是民族英雄,第四种是社会英雄。
人类英雄是全世界公认的英雄,是世界各地、各民族都共同崇敬的英雄,是从普世的价值观认定的,无论是东西方对一些普世的价值是有着共同的标准的,比如说真、善、美、正义、勇敢、公正等。所谓人类英雄是有这引起文化的共同点的英雄,善恶是标准的,而不是没有标准的,这种标准通常会突破国家的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人类普遍尊崇的标准而建立在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之上。国家英雄是指那些对自己的国家作出过杰出贡献,得到这个国家公众敬仰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英雄,人民英雄就属于国家英雄一类。民族英雄是指对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作出过杰出功勋的人,如卫青、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
国家英雄和民族英雄大都是从政治概念出发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国家英雄和民族英雄的界定是完全不同,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英雄的人也许对另一个国家就是罪人,对一个民族来说是英雄的人,也许正是另一个民族的敌人,所以当我们从政治层面论述英雄的时候,一定是和一定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的,
21
学位论文
所以英雄的概念是相同的,但英雄的内涵却不一样。当我们说英雄主义的时候,大多是从国家英雄或民族英雄的角度出发的,一般都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当我们说英雄好汉的时候,大多说的是江湖英雄、绿林好汉或英雄豪杰,是社会层面的英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说,也有两种英雄观,一种是正统的英雄,一种是社会英雄,而社会英雄又包括江湖英雄和草根英雄。不同的人对待英雄的标准是不同的,梁启超认为:“英雄之种类不一,而惟以适于时代之用为贵。”[20]对一个国家来说,那些文功武治守疆护土的朝臣便是英雄,对老百姓来讲,那些替天行道、仗义行侠、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侠客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便是英雄。
但无论如何评价英雄,英雄的底线必须首先是人,首先有正常人的情感,尔后才有超人情感和超人勇气,善恶分明、立场坚定、意志刚强、视死如归、除暴安良、侠骨柔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才算是英雄,没有这个底线,也就没有英雄,这是英雄作为人的本质属性。 “‘英雄’既是人类普遍的人性之一,又在各种斗争实践中显示了英雄的巨大能量,所以‘英雄’作为人的理念具有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话语威力。尤其‘英雄’作为美学范畴物化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稗史小说’的英雄形象更加广为流传,把‘英雄’作为人性之一或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这是从现代人本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英雄’的深刻美学内涵,使‘英雄’成为现代‘人的文学’的审美特征,并使‘英雄’成为推进中国文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承续传统的重要美学范畴。”[21]
3.1.3英雄与英雄情结
“情结”(complex)一词是由西奥多齐亨(Theodor Ziehen)所创,后来被弗洛伊德和荣格发扬光大,是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情结” 被弗洛伊德用来解释力必多(被压抑的性欲),比如,“俄狄蒲斯情结”( 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蒲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来表达男孩恋母的本能欲望。“荣格认为情结与创伤经验或有关或无关。情结有很多种,但是任何情结的核心都是一个共通的经验模式,称为原型(archetype)。荣格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关键差异是:荣格认为人类心理由好几种情结构成,而且许多情结彼此形成二元对立。情结又是由有关观念、情感、意象的综合体。他还将“情结”complex形容为“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可以将情结想成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这个结可以间接侦测,而表现的行为则很难理解。荣格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找到证明情结存在的证据。1910年代他在词汇关联测验中注意到受试者的行为模式
22
第三章 西部电影的英雄情结与英雄类型
暗示著此人的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后来被弗洛伊德所采纳,他认为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22]后来,“情结”这个词被广泛用于研究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情结是意识无法控制的心里内涵。它们和意识分裂, 在潜意识中过着个别的生活,时时刻刻准备去阻挡或支援意识意象的需要。”[23] “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征,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荣格称之为‘情结’。”荣格还认为,情结“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们可能而且往往就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 而这对于事业上取得显著成就是十分重要的。[24]
“英雄情结”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个人英雄崇拜的心理来自于意识深处的原始欲望,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潜意识,是不受个人意志转移的本能和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是一组深层无意识的组合,是隐藏在心中的秘密,既来源于个人无意识,又来源于集体无意识的民族沉淀,是一代又一代世代相传的心理基因,崇拜英雄是全人类的一种共同情结。“人类的‘英雄情结’由来已久,大概从人类自我意识产生的那一天起,英雄与英雄崇拜就诞生了。生存中的天灾人祸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体的人在危难关头所起的巨大作用。所谓“谁救了我们,谁就是一个英雄”,或许就是人们最初的“英雄情结”。而在后来的历史、神话、宗教、艺术发展过程中, 形形色色、亦幻亦真的英雄层出不穷,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总能在危难中力挽狂澜, 救民于水火之中。于是在人类精神世界深处,英雄与英雄崇拜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心理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东西。它隐藏于古往今来的人类潜意识中,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发挥着影响的作用。”[25]
英雄情结是一个民族血统性的基因,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思议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崇拜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凡是那些强悍的民族,在他们的遗传基因和天性中,都潜藏着一个民族的英雄情结,是渗透在骨子里和流动在血液中的。英雄崇拜,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前行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前行的动力,克林顿因为崇拜林肯,最后当上了美国总统,而马克思崇拜的英雄则是斯巴达克斯。英国学者托马斯·卡莱尔认为:“人类总是或这样或那样地崇拜英雄;这种崇拜就像是一块富有活力的基石,横在倾泻而下的激流之中——现代革命史中若没有这块坚定不移的基石,就会变成一片无底无岸的汪洋。”[26]
23
学位论文
3.1.4英雄情结与银幕英雄
英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更是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国外关于英雄的研究中,最突出的有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英雄与英雄崇拜》和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的普列汉诺夫的《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这他们更多的是用哲学或者是社会学眼光去观照英雄的论题,并没有从文学的英雄叙事的角度去观照。国内较早研究英雄与艺术关系的有孟繁华的《“英雄文化”的现代焦虑》、唐韵的《新时期军旅小说中“英雄主义写作”的嬗变》、张葬的《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等,但他们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展开的,对电影艺术的关注度也稍嫌不够,其实英雄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影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一样,英雄也是电影最好的语言,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不仅影响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且也成为美国精神的一种象征,尤其是作为英雄生产基地的好莱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屏幕英雄的神话。有人曾对美国“第61届到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外语片”的基本母题的统计分析。在30部影片中,基本母题包括“英雄”的有14部,占全部影片的46.67%。而英雄的母题又常常是与爱情的母题融合在一起,基本母题含“英雄加爱情”的有9部,所占比例为30%。当然复现率最高的是爱情母题,其中有19部影片的基本母题包括爱情,占63.33%。虽然爱情母题在第61届到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外语片的基本母题中所占比例最高,但是英雄母题的比例紧随其后。在最近1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外语片获奖影片中,其基本母题有46.67%是包括英雄母题的。[27] 这组数字毫无疑问是“英雄主题”最有力的证据。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银幕英雄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和一种时代性的话题,甚至关于银幕英雄的排行榜也成为带有时代特色话语,如英国媒体“五大银幕动作英雄”、 “美国十年十大优秀英雄片”、“二十位影响流行文化的银幕英雄形象”、“环球银幕的十大硬汉”、“银幕上的十大刺客”、“百年电影十大银幕英雄奸人排行榜”、“百位银幕英雄与恶人”、“美国电影十年十大银幕英雄”、“十个最丑陋的银幕英雄”、“银幕上的十大飞行英雄”等。这些现象不仅说明着电影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英雄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
我国电影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也一直伴随着英雄主题在成长,法国电影《拿破仑》、前苏联电影《夏伯阳》、日本电影《七武士》、美国1970年电影《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以及《阿甘正传》《卡萨布兰卡》《壮志凌云》等都是中国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