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语文 5滕王阁序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9 16:01: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滕王阁序》

【学习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2.熟读课文,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句子的意义。

3.体会作者怀才不遇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4.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2-3段 【知识链接】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自主学习与检测】 一、翻译句子:

①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人生命运多坎坷,人生旅途多磨难。)

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③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所幸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能够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能够知道命运)

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年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定意志,不放弃青云般崇高的理想!) ⑤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⑥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孟尝君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呢?) 二、基础积累(详见《新学案》P28-29) 三、诵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

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登阁”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饯”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 【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参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参考: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参考: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3自然段)

1、本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晚秋暮色图”。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2、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

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可结合上一题具体分析)

3、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略)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4-5自然段)

1、本部分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明确:本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以下八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作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而“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则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即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 2、谈谈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的理解.

参考: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作者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 (四)研读课文第四部分(6、7自然段)

1、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6段由个人遭际写到途经滕王阁,有幸参加宴会,自当应命为诗。第7段写自己对主人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谢,对本次盛大的宴会表示依恋。 2、学生讨论:文章前后是如何照应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前后有两处照应:一是宴会开始照应宴会结束;二是作者自己以谦词入场照应谦词退场。这样写首尾联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3、文章抒情部分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

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二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而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落,以李广、贾谊等高才不遇的人暗托胸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文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并不是一味自伤自怜,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示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

这样,文章的基调就与以往登高必然怀乡、离远必然伤别的文章区别开来,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和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情怀。由此,文章的整体情调也由悲转为乐,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反而达到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巩固提高】

从文中找出10个成语,并解释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5、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6、【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 汤问》。

7、【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8、【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 冯唐列传》。

9、【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 马援传》。 10、【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 外物》。

1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 冯异传》。

高中语文 5滕王阁序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ug8y18r7w8iiwn479cv9uewu2s0a001e1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