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 单项选择题 1. (2016·盐城模拟)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可看做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2. (2016·无锡模拟)下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共形成一条食物链,这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 ②与①的比值表示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C. ④表示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 每个营养级的能量输出除③④外,还能流入下一营养级 3. (2016·姜堰模拟)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过程①②中能量以CO2为载体进行流动
B. 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 C. 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4. (2016·扬州中学)“菇—菜”立体栽培(下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部分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 )
A. 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消费者 C. 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 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5. (2016·扬州模拟)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甲、乙和丙、戊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 戊是分解者,但不一定是微生物
C. 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有乙1和丙1、乙2和丙2 D. 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6. (2016·如东模拟)一个池塘中含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三者呼吸
消耗的能量依次是e、f、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e)×100% B. 能量大小关系为a>b+c
C.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D. 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a+b+c+d 7. (2016·南通一模)如下图是某共生型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是①过程固定的太阳能 B. 碳在②③过程中的流动形式都是有机物 C. ④过程表示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释放能量
D. 实际生产中要注意控制蔬菜温室与畜禽舍面积比 8. (2016·盐城三模)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养殖方式。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贝类和海带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B. IMTA运用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 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
D. 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生产者数量更多 9. (2016·常州模拟)如下表为科研人员对一荒地进行的食物链水平上的能量流动分析(单
-1-1
位:J·公顷·a,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同化量,R 表示呼吸量,GP=NP+R),对此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食物链每个环节的NP仅有很少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B. 该表显示出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C. 表中数据显示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
D.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10. (2016·南京六校联考)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据下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造成Ⅱ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者的生活周期很短或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 B. 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 Ⅰ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该大于Ⅱ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Ⅱ中的则相反 二、 多项选择题 11.
(2016·南京三模)如右图示某农业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过程。该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的全面丰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高 B. 蚕粪喂鱼、鱼粪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C. 粪便、塘泥做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 D.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 12. (2016·镇江一模)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图1
图2
A. 图1中B、C分别属于分解者和生产者 B. 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
C. 图2中③和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
D. 图2中②/(①+④)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3. (2016·通泰扬淮二模)如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100万kJ)。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
B. 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6 950万kJ C. 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D.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 三、 非选择题 14. (2016·通扬泰三模)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其适生地能攀援、缠绕于乔灌木,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因此,薇甘菊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科研人员研究了薇甘菊不同入侵程度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有机碳储未入侵区轻度入侵 重度入侵 量 域 区域 区域 /(t·hm-2) 植被碳库 凋落物碳库 土壤碳库 总计 51.85 2.01 161.87 215.73 50.86 3.52 143.18 197.26 43.54 5.42 117.74 166.70 (1) 调查薇甘菊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薇甘菊与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 (2) “植被碳库”中碳主要以 形式存在,这些碳的主要去路有
。
(3) 与薇甘菊未入侵区域相比,薇甘菊重度入侵区域的总有机碳储量减少了 %。
(4) 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其原因是 ,而土壤碳储量减少是因为薇甘菊根系较多且密集,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 。
15. (2016·扬州一模)右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四种生物,其有机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统计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生物类群 营养营养营养营养分解者 级 级 级 级 从上一营养级 140.0 16.1 0.9 221.7 固定的能量/kJ 呼吸消耗的 501.2 79.1 13.2 0.5 192.6 能量/kJ (1) 图中A生物的下一营养级生物为 (填字母)。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 。 (2) 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 中的能量。
(3) 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 稳定性逐渐增强。
(4) 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植物类群丰富度时,取最小样方面积为1 m×1 m,若调查的是森林植物类群丰富度,则样方面积至少为5 m×5 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该面积内 。
1. B 【解析】 根据题意,该菌种是需氧型微生物,“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又说明它不是自养型微生物;该反应器没有生产者,不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该微生物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2. B 【解析】 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应包含许多种群,故包含许多条食物链并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能量是生物体同化量的一部分,而不是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再流入“下一营养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