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编者按: 2015年11月20日是江西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暨本科教育
75周年纪念大会日,当日上午,该校逸夫报告厅,各级领导、来宾、海内外校友及师生代表千余人欢聚一堂,热烈庆祝校庆。巧合的是,这年这月这日,金溪有位农业学界历史名人正好诞辰120周年,民国20年(即1931年)8月,这位农学界名人就担任江西省立农艺专科学校(即江西农业大学前身)的校长。 你可知他是谁?为此,县科协干部采集编纂了下文有关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以飨各位,限于时间和作者水平的制约,尚存诸多不足,我们诚挚地期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今后,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我们将不定期编写金溪本土近现代科技名人事例,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旨在传播金溪区域文化,传播科学精神,为建设?四个金溪?,实现?四感目标?尽职尽力。
?江西农学泰斗?—许调履(上)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签署了这样一纸公文: ?湖南省政府聘书(长府教凤秘(人)字第1946年3月),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兹聘请许调履先生为湖南省立农工商三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此聘,主席王东原。?次年三月,王东原又签署了如下公文:?令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校长许调履,查本省省立农工商三专科学校业经本府三十三次常会决议改组为省立克强学院,聘请曾约农先生为该院院长等语记录在卷?(湖南省政府训令,府(人)字第00710号)。省立克强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划入湖南大学,1946年11月,湖南省政府为纪念国民党元勋黄兴(字克强)先生而将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湖南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湖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三专联合组建而成,该院以农科为主,是当时湖南省屈指可数的几所高等院校之一,其师资力量之强闻名全国。曾约农先生则是晚清重臣、理学名家曾国藩的嫡系曾孙(近代赫赫有名的外交家曾纪泽之孙),典型的官二代名门之后,声高望重,海内外享有盛名。而这位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校长许调履又是谁?他何德何能得以担任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校长,农工商三校合并后,他又得以担任三校(克强学院)的常务副
1
院长,成为台湾东海大学首任校长曾约农的重要副手?
许调履至少有这么几个标签:
标签一:江南书香子弟。
许调履(1895—1978),名可蓉,字调履,号蓂裳,光绪廿一乙未年(即公元1895年)11月20日生于江西金溪县浒湾镇后书铺街礼家巷一书香世家。约北宋哲宗年间,抚州刺史兼临川转运使许会(北宋庆历年间进士,又名许中复,字朝散,安徽池州贵池县人,宋朝洪迈《夷坚乙志》上有记录)之孙儿许文焕率众自郡城(今抚州)大臣巷迁于金溪归德乡中洲里之西溪金官渡(浒湾古称),许氏先人沿河筑城,傍湾而居, ?一年成居,十年成市?,许氏始祖—许文焕和他的子孙后代坚持不懈地扶危济困,积德修行,深仁厚泽,渐渐地?许湾?(后改浒湾)一名不胫而走,后浒湾镇出现河里舟楫辐辏,岸边屋舍俨然,街上百业昌隆的景象,成为集金溪漕仓赣东商埠江南书香于一身的重镇。
?浒湾许氏于金溪为望族,自宋以来代有达人。咸丰之季柱臣先生以名解元联捷成进士,入翰林,蜚声台谏。其群从子弟及族中俊秀先后入庠食饩者不下数十人…………(摘自晚清.双修《穆斋先生家传》) ?柱臣先生?,即清咸丰十年进士,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的清代名臣金溪浒湾人许廷桂(1830—1885),许调履为许廷桂这一家族支脉,其往上追溯世代均为封建知识分子。许调履的曾祖、祖父均为晚清贡生、当地远近闻名的教育家,其父许幼藜为晚清邑庠生,清末年间考取职员,后办家塾,从事教育,中途又易儒经商,在当地经营米行。
调履之母万氏(1867—1948),抚州文昌桥畔河东湾万家人,生于富商之家,从小受良好文化教育,通经史,熟谙诗词国学,万氏之兄为晚清抚州武举魁元,受兄传授,万氏从小练就一身武功,在晚辈们心目中,万氏是位文武齐全、和蔼慈祥的老人。
万氏生育四子一女,调履在子中排行二,四子以周易八卦依次取名为调鼎、调履、调颐、调泰。其中 ?履泰?,意为亨通、泰平,《周易》有云:?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四子从发蒙起就在自家书塾接受《诗经》、《礼记》、《春秋》等儒家文化教育。
许家塾院藏书丰富,其中就有他们祖父咸丰年间所著的《四书五经详解》,世代传承下来的家学渊源,特别是母亲万氏的言传身教,陶冶了他的国学人文情
2
怀,为许调履日后学贯中西文化、致力于学术研究奠下坚实基础。
1909年国内革命风云变幻,清廷摇摇欲坠。许家米行生意受挫,许幼藜忧郁成疾,英年而逝, ?孤儿寡妇的正剧开始上场?。四子除长子调鼎成年经商外,调履与两弟(调颐、调泰)分别14岁、11岁和8岁。时年42岁的万氏,未被困境吓倒,身兼父职,接力家庭重担,一手抓物质基础经营米行,让全家衣食有保障,一手抓上层建筑,接手丈夫遗留下来的私塾书院,让仨未成年孩子有书可读。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妇道人家执手教鞭,亲力教书塾不多见,万氏(孺人)在古镇破了这个例。她深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造就人生。日后,这位妇道人家,实现了人生突围,将儿孙们一个个送入省城南昌接受新学教育,让子孙们一个个走出古镇,走向省城及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其中两儿一长孙均考上官费留洋生,叔侄三人同渡东瀛),让许氏家族一门出了三个官费庚款留学生,令人刮目相看,心生敬意。或许是受万氏的影响,她的子孙后代现今在国内外大多从事大中小学教育事业与科技事业,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的后人逾20人,堪称科技与教育家族。
万氏(孺人)的长孙女许海清老人(许调履大弟许调颐之女,1929年生,2015年去世)3岁丧母,从小由其祖母万氏带大,跟祖母生活了近20年。她生前回忆,当时江西省会公安局局长黄光斗、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私立应钦中学校长曾仲鲁等社会名流到许家校友聚会,开饭时,他们必先恭请万氏老太太坐首席,以示敬重。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一个好的母亲必须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武装起来的,儿女的成才取决于母亲的教育?( 《发现母亲》作者王东华教授语),说明母亲教育的何等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许调履先生从小有万氏这么一位文武齐全优秀的母亲的教育,有母亲良好的文化及健壮体魄基因的遗传,生逢乱世,他与几个弟兄的成才不言而喻。
标签二:毕业于名校的海归。
日本昭和五年(1930年)4月许调履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农学科,获日本东大农学士学位,正儿八经的农学科班出身。归国后次年(1931年),36岁的他担任江西省立农专(全称江西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即现在的江西农业大学
3
前身)校长,任这一职达4年。据当时?江西省教育厅委任状第209号:委任许调履为江西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此状厅长蒋笈,1931年7月25日。?又据《江西省立农艺专科学校同学录》(民国二十三年三月编)载:?二十年八月,黄校长辞职,金溪许调履接充校长,旋奉令改办农艺专科学校,易称今名。…………?
海归不久,许调履旋即就被江西省政府委任为大专校长这一要职,无疑是与其出身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日本东京大学)这所世界级名校及其海归身份分不开的。民国时期大学教师职务资格晋升制,一般都先从讲师→副教授→教授逐级提拔,但许调履无疑是幸运的破了这个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即现在的日本东京大学)为日本第一所国立大学, 日本最高学府,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截止2015年,东大培养了包括1名菲尔兹奖得主、6名沃尔夫奖得主、10名诺贝尔奖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国国会议长在内的一大批学术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东京帝国大学雄踞日本学校教育的顶端,是日本培养高级政府官吏和进行现代学术研究的最高机构。
因此,能考进这所名牌大学,不仅是当时中国留日学子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成为日本国历代社会成员根深蒂固的名校教育情结。
赴日留学前,毕业于省立南昌一中的许调履只是浒湾小学一名校长兼教员。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国弱民贫,军阀混战,在农村狭小的天地,有限的职业平台从教,许调履苦闷、彷徨………
此时,留学日本的海归黄光斗回到家乡浒湾,他提醒许调履,在家乡当个小学教员没多大出息,应该像他一样走出国门,去学习外国先进教育科学技术,将来好报效国家。
黄光斗的话语点拨提醒了许调履,从而改变了他一生命运。
1920年,许调履先生还考取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 但为了学习他国强国术,更好服务自己的祖国,许调履先生权衡利弊,还是选择放弃北师大,选择出国留洋。
当时赴日本留学有两种途径,一种自费,在日本读私立大学或自费大学,这必须要有雄厚家产,学习成绩不佳的富豪子弟大多选择此径。
另一种公费,即庚款奖学金,学生身份叫庚款留学生。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