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青春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3活动准备阶段
在12月18日早晨7:30,我们团队在22号楼前相互认识,并一起接受有关安全教育和调研专业内容的培训。 3.3.1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
团队在出发前开展出行安全教育活动,如下:
1)出发前,应保持与实践地联系,确保所有安排(如食宿、交通)都已妥当。 2)出发前,应准备好在实践地活动所需的必要证件(如学生证、身份证)和活动证明。
3)实践过程中,应听从领队老师和队长的指挥。遇到突发事件,应该沉着冷静,想办法解决。
4)活动中应注意安全,远离危险的地区,团队若需接近危险地段,应有专业人士陪同并提高警惕。
5)乘车时保持秩序,上下车辆(火车、汽车等)时不要拥挤,不要乘坐非正式的
4
中国梦 青春行
长途客运车辆。 3.3.2调研专业内容培训
1)进行一些礼貌用语的培训,让我们在调研中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
2)进行调研材料整理等培训,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后的材料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3活动材料的准备 团队 一队 二队 调研任务 查看地图或利用网络进行初步确定所需考察非物质遗产的村庄 设计并打印调查问卷(调查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及意见),为采访做准备。 三队 准备活动展板、宣传条幅。 四、活动实施阶段
4.1欢庆元旦——留学生与当地农民共同扭秧歌 4.1.1活动对象:外国留学生、茌平县南街村村民 4.1.2活动时间:12月28日上午8:00-11:30
4.1.3活动地点:聊城市茌平县南街村村支部 4.1.4活动内容
12月28日上午,我们与外国留学生一起,到聊城市茌平县南街村村支部,向村民们了解秧歌的历史,并试穿秧歌队的服
装,学习基本动作,以及道具的使用。之后我们分配角色,在老师的带领下,演绎中国传统秧歌片段,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与留学生共同感受节日的喜悦。学习结束后,我们向当地询问秧歌的传承情况,了解政府与人民对秧歌的认识. 4.1.5活动感受 图一 大学生们正在学秧歌
“光说不练假把式”,要为传承民间艺术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单单靠了解这些空泛的口头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实践队亲身加入到鼓子秧歌练习的队伍中来,虚心向长辈讨教。通过专业人士指点,我们对扭秧歌有了初步的表演基础。看到我们卖力的学
5
中国梦 青春行
习,年过六旬张伯伯动情地说:“我从事秧歌工作已有30多年了,秧歌就是我的生命,说实话,近几年相对于经济来说,我们的乡土文化发展的并不是很好,眼下,正需要你们这样有朝气的年轻人来把他们发扬光大,你们有心拯救,我们这些老一辈也感到非常欣慰、高兴。”听到这些,我们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您放心,有我们,咱秧歌队伍永远都不会垮掉!”随后,我们和秧歌队达成长期协议,我们愿意长期为秧歌队伍发展志愿服务,只要组织需要、时间允许,我们定当全力相助。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都欣慰的笑了,这几天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证明了自己,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印证了当代大学生的活力与激情,我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4.2喜迎元旦——留学生学习包水饺 4.2.1活动对象:外国留学生、建筑工人
4.2.2活动时间:12月28日下午2:30-5:00
4.2.3活动地点:聊城市华秦建筑工地
4.2.4活动内容
我们准备好活动用品,和3名
外国留学生一起,到聊城市华秦建筑工地,与建筑工人们共同迎接元旦,教留学生包水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为建筑工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问候农民工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国家的政策,并作好记录。
4.2.5活动总结 图二 志愿者去工地为农民工现场包水饺
对于饺子,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学生只在餐馆里吃过,从来没有亲手包过。为了让留学生体验一下包饺子的乐趣,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为建筑工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我们特地去聊城市华秦建筑工地教留学生包饺子。
经过一番学习,留学生们便有模有样的开始操作了。包饺子的过程中,大家相互鼓励与合作,欢声、笑语汇成一片,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每年我们与家人都会吃饺子,但都比不上今天的饺子好吃又有意义。我们这个包饺子的过程就像是我们现在学习的过程。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好似饺子的馅都有不同的品位及个性,但被包进饺子皮时,我们都变成了饺子(“骄
6
中国梦 青春行
子”),经过大火“大伙”的沸腾(“奋斗”)我们渐渐地被煮熟。 本次活动的活动场面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总的来说,我们本次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
4.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木版年画 4.3.1实践对象:聊城市冠县后杏园村陈庆生 4.3.2实践时间:12月29日上午8:00-11:30 4.3.3实践地点:聊城市冠县后杏园村 4.3.4实践背景
传统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的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的局面,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机器胶印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辉,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
木版年画有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允许在商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肆意改变的,否则就会丧失了其文化和历史价值;但另一方面,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问题,面临着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的问题。如果简单地拒绝市场化、商品化,非遗很可能会失去其现实的生命力。 4.3.5实践内容
12月29日上午我们到聊城市冠县后杏园村陈庆生(醉心于年画事业的76岁老人)老人家中,了解木版年画的历史与现状,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并做好笔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妙与魅力。分发宣传页,呼吁大众继承中华民俗,弘扬传统文化。 4.3.6实践收获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鼎盛阶段。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木版年画有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