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高195厘米,穗位高78厘米。果穗筒型,苞粗短,籽粒紫白两色。穗长15.4厘米,穗粗4.35厘米,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平均13.8行,行粒数31,百粒重30.0克,出籽率71.4%。保绿度91%,双穗率1.3%,空杆率1.2%,分蘖率0.2%,倒伏率2.1%,倒折率1.3%,田间记载大斑病0.4级,小斑病0.8级,纹枯病9.7%,茎腐病0.0%,锈病0.8级。
产量表现及品质评价:2005年秋季平均鲜果穗产量564.9公斤/亩,比对照柳糯1号减产16.8%,2006年春季平均鲜果穗产量580.0公斤/亩,比对照玉美头601减产18.9%。品质评价:2005年秋季89分,2006年春季86.5分,平均值为87.8分,按国家区试鲜食玉米感官等级指标评为二级。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植3000株左右;重施基肥,适时追施苗肥、拔节孕穗肥;以氮肥为主,重视磷、钾肥的使用。一般亩用纯氮20~25公斤,基肥占40%,苗肥占15%,拔节孕穗肥占35%,粒肥10%;吐丝后22~25天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全区种植,土壤肥力要求中等以上。
15、京甜紫花糯2号
审定编号:桂审玉2007015号 品种名称:京甜紫花糯2号
选育单位:北京燕禾金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H9822是白糯823×鲁303糯的自交分离选系;父本京糯8是以中糯1号杂交种做二环系连续自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出苗至鲜果穗采收期春季平均84天,秋季平均63天。株型平展,株高186厘米,穗位高76厘米。果穗筒型,苞细长,粒紫白两色,穗长17.6厘米,穗粗4.3厘米,秃尖长1.8厘米,穗行数行12~14行,平均13.6行,行粒数33,百粒重31.0克,出籽率72.9%。保绿度85%,双穗率1.8%,空杆率0.2%,分蘖率0.4%,倒伏率3.6%,倒折率1.3%,田间记载大斑病0.7级,小斑病1.4级,纹枯病9.0%,茎腐病0.1%,锈病1.2级。
产量表现及品质评价:2005年秋季平均鲜果穗产量605.0公斤/亩,比对照柳糯1号减产10.9%,2006年春季平均鲜果穗产量616.8公斤/亩,比对照玉美头601减产13.8%。品质评价:2005年秋季89分,2006年春季86.5分,平均值为87.8分,按国家区试鲜食玉米感官等级指标评为二级。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植3000株左右;重施基肥,适时追施苗肥、拔节孕穗肥;以氮肥为主,重视磷、钾肥的使用。一般亩用纯氮20~25公斤,基肥占40%,苗肥占15%,拔节孕穗肥占35%,粒肥10%;吐丝后22~25天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全区种植,土壤肥力要求中等以上。
(三)大豆
48
1、桂夏3号
审定编号:桂审豆2007001号 品种名称:桂夏3号
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桂M32是用广西农家品种“靖西青皮豆”为母本,武鸣黑豆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配组后采用混合选择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08天,属中熟品种,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9.9厘米,中等高,主茎14.7节,分枝2.5个,单株荚数43.7个,单株粒数78.8粒,单株粒重11.1克,百粒重17.6克。椭圆叶,中等大,茸毛较稀,紧贴,紫花,棕毛,荚褐色,较大,粒椭圆,种皮青色有光泽,粒较大,脐淡褐色。该品种落叶性好,适应性强,抗倒伏,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粗蛋白43.63%,粗脂肪20.11%。
产量表现:2003~2005年参加并通过广西第七周期夏大豆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亩产139.16公斤,比对照桂夏一号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亩密度纯种要求1.3~1.8万株,间套种1.0万株左右为宜。中耕除草培土并结合追施苗肥: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10公斤,或尿素5公斤+复合肥15公斤,若植株长势差,可在花荚期再追施一次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全区作夏大豆种植。
2、桂春8号
审定编号:桂审豆2007002号 品种名称:桂春8号
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用“柳8813”为母本,桂豆3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春播97天,秋播85天左右,属中早熟春大豆品种。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6.7厘米,主茎13.3节,分枝3.3个,单株荚数34.7个,单株粒数75.5粒,单株粒重11.5克,百粒重16.1克。荚灰褐色,荚大小中等,不裂荚,粒近圆,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淡褐色,白花,灰毛。叶片大小中等,长卵圆形,茎较粗,耐肥抗倒伏,株型收敛,通风透光性好,落叶性好,适应性广。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粗蛋白38.76%,粗脂肪18.68%。
产量表现:2003~2005年参加并通过广西第八周期春大豆区域试验,三年三造平均亩产186.63公斤,比对照桂春1号增产10.2%(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亩密度纯种要求2.0~2.5万株,间套种1.6万株左右为宜。中耕除草培土并结合追施苗肥: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10公斤,或尿素5
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