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解析】
在Excel中,公式SUM(A1:A4)表示对A1至A4求和,与其等值的公式即SUM(A1+A2+A3+A4),因此答案选D。
28.下列选项中,与“教授”和“科学家”两个概念的关系一致的是( )。 A.“图书”和“英文书” B.“昆明”和“春城” C.“学生”和“运动员” D.“足球”和“篮球” 【答案】 C
【解析】
有的教授是科学家,有的教授不是科学家,并且有的科学家是教授,有的科学家不是教授,因此“教授”与“科学家”是交叉关系。A项,“图书”与“英文书”是真包含关系,不当选。B项,“昆明”与“春城”是全同关系,不当选。C项,“学生”与“运动员”是交叉关系,当选。D项,“足球”与“篮球”是全异关系,不当选。 29.下面图形组合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在问号处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C
【解析】
通过观察可知,题干中第二个图形总是在第一个图形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新的图形,并保持基础不变,因此答案选C。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题一:
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地读起来。等她坐下后,我说:“还有谁愿意读?”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 课后,我专门就这一现象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每堂课提问,总是先叫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问题已成习惯。她的语文功底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简洁利落。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等形式继续给我提建议。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答案】
材料中“我”的行为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了班级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
16
料中老师对待胆小的、内向的、说话不流畅的学生并没有直接放弃,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变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体现了这一学生观。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跟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进行教育。材料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区别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性,体现了这一观点。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老师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共同探索出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学生观。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意义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 2.材料题二:
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当我讲到“一千万万颗行星”这句话时,班上最调皮的赵强同学突然阴阳怪气地问到:“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面对听课老师们关切的目光,我平静地说:“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马上安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讨论完后,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我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赵强同学,对他鼓起掌来,赵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为了进一步了解赵强的情况,我决定进行家访。他知道后,立刻紧张起来,他特意找到我,叫我千万别向他爸妈告状。因为从前的老师经常告他状,事后他总免不了皮肉之苦,所以至今心有余悸。我安慰他:“不用担心,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那天,我在他家,他因为害怕,躲在房间不敢出来,但不时探出头来想听我讲些什么。在他爸妈面前,我不但没有告他的状,反而夸奖他的进步。回到学校,他对我说:“老师,你真够朋友,以后瞧我的!”此后,我经常在课后找机会针对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还专门针对他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赵强很努力,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像变了个人似的。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答案】
材料中的“我”遵守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材料中的赵强同学在课堂上突发奇问,引起了学生“哄堂大笑”,“我”并没有因此而批评他,而是因势利导,使课堂有了额外的收获,并且引导大家表示感谢,表明了“我”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也表现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在“我”家访时赵强又请求不要告状,“我”尊重赵强,一改过去的家访方式,对赵强进行鼓励表扬,以此获得学生的信任,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都表明“我”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关爱学生的要求。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课堂上赵强的突发奇问,“我”顺势引导,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又引导学生对赵强表示感谢,以帮助赵强树立自信心,从而促进了赵强和其他同学的全面发展,表明“我”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教书育人”的要求。
(3)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做到爱岗敬业,勤恳敬业,对工作高度负责。材料中“我”积极进行家访,以便了解学生,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体现了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总体而言,材料中的“我”在教育实践中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值得每位老师学习。
17
【解析】 3.材料题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別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短短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箫”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己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选自林庚《说〈易水歌〉》) 问题:
(1)文章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0分) 【答案】
(1)中心观点
①艺术具有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
②一首诗可以离开一个人而存在,虽然一首诗针对荆轲说出来,却属于每一个人,诗可以赋予人永生的意味,在狭小的人生中可以将一些事情忘记,但是在文艺上又认识了它。 (2)①“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含义:
a.每个诗人作诗都会融入自己的情绪,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于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含着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b.不同的诗人对于同样的词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就像文中的“萧萧”二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和“萧萧愁杀人”便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18
②“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的含义:
a.我们每个人即使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首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虽然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b.我们已经忘掉了专诸,而更加怀念和赞美着荆轲,是因为诗人创造的诗句。
综上,由于艺术具有普遍性,所以不同的人对于相同字词的理解有所不同,所创造出来的诗句也不尽相同;而正是由于人有普遍共通的情感,才使得尽管一首古诗所描写的是某一个人物,但是也能使阅读古诗的人们产生共鸣,所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解析】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前期战局不利、对手强大的情况下,艰苦拼搏,最终战胜塞尔维亚队,又一次登上世界女排的顶峰。国人沸腾,自然而然的称赞“女排精神”,记者采访女排主教练郎平,希望她谈谈“女排精神”,她回答:“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综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答案】 【参考例文】
教师要抓软实力更要抓硬实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软实力,还要有深厚的知识文化素养,良好的教学技能等硬实力。只有既抓软实力又抓硬实力,教师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提高软实力。要想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教师就必须先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明辨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同时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纠正,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这样才能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与职业道德理论要求的差距,反思自己与周围其他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差距,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
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提高硬实力。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跟上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才有资格当一个好老师。好老师的思维应该更开阔,知识应该更渊博,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教出符合新世纪需求的人才。当前国家提倡实行素质教育,而教师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排头兵,素质教育应当从教师开始,只有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只有教师的知识素养丰富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
最后,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提高硬实力。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首先就要学会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拓宽知识面,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平时就得多阅读,阅读教育专著,阅读教学报刊,阅读网上优秀的名师名著等等。不过如果只注重学习他人经验,却不主动钻研,也不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那么显然也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堂的生成。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教材熟悉,掌握教材的难易,找出教材中的突破点,会用教材。同时教师还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因此教师的课堂授课
19
一定要具有艺术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各种技能技巧,包括组织教学的技能技巧,批评与表扬的技能技巧,语言表达的技巧等。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广泛积累教学经验和理论,不断的钻研教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
2018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及
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与评分。 一、单填选择题(本大题共 29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李老师坚持写“作业札记”,其中记录了学生敬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特殊的现象,并据此分析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作为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作业的重要依依据,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该教师的做法( )
A.注重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C.注重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B.发挥了教学的专业自主性 D.提升了布置作业的有效性
2.关于图 I 反映的情形,正确的说法是( ) A.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B.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C.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D.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桂老师专门找朱松谈话,告诉他:“你这段时间虽然学习效果不太好,但比以前刻苦多了,只要你改进学习方法,会有明显进步的。”桂老师的做法( ) A.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学习动力 C.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合作意识
B.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D.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4.青年教师王老师为提高教学水平,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语言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