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
(2)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
20.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3)将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三、推断题
21.A、B、C、D、E、F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D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B、C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
(1)A在D中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不同的气体。B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C和无色气体D,C和D都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B溶液中的溶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2)如图所示将固体E放入大烧杯中的水里,小烧杯中F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则E的化学式可能为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22.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其流程简图和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
已知:①母液中有一种铵态氮肥 ②2NaHCO3ΔNa2CO3?H2O?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
(2)结合图2分析,图1反应1中NaHCO3作为晶体析出的原因是_____,从图2中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
(3)图1中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 (填离子符号), 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
(4)从图2可以看出温度高于60°C,NaHCO3 的溶解度曲线“消失”了,其原因可能是_____。
四、实验题
23.某小组提纯含有泥沙的粗盐,并用提纯后的氯化钠来配制 100g 质量分数为 7.5%的 NaCl 溶液。 (1)粗盐提纯:
①将粗盐加入到盛有水的烧杯里,使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_____ ②在蒸发结晶的过程中,当蒸发皿中_________停止加热。 (2)配制溶液:
③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称取提纯后的精盐____________g; ④量取所需的水应选用____________mL的量筒。
24.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探究一 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M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①是 ,②是CaCl2. (收集资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
(2)(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①正确,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二 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和Na2CO3;猜想二:_____;猜想三:NaOH (3)(实验验证)同学们针对“猜想一”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他们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理由是 . (4)(继续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实验操作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I2溶液,B中加入 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没有气体产生 实验结论 “猜想一”不成立 若A中产生白色沉淀,“猜想一”成B中没有沉淀 立 “猜想二”成 立 “猜想三”成 立
五、计算题
25.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NaCl,小丽同学取该样品23g全部溶解于150g水中,再逐滴加入160g稀盐酸,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与盐酸的用量关系如图所示。(提示:相关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计算当恰好完全反应时:参加反应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26.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计算,
(1)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g; (2)求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3)将所得不饱和溶液配置成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多少克?(精确到0.1g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