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胚胎学
第三章 花粉(雄配子体)的形成和发育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过程、重要概念和一些物质或结构的功能;掌握异常发育花粉的发育方式;理解花粉败育或雄性不育的概念和发生机理,了解花药和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和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小孢子囊(花粉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一)花药的发育(层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二)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与小孢子的发生
(三)小孢子四分体(概念、、排列方式、复合花粉、花粉块和花粉小块) 第二节 雄配子体
(一)小孢子、花粉和雄配子体的概念 (二)小孢子
(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四)生殖细胞 (五)精子的形成
(六) 成熟的花粉(雄配子体) 第三节发育不正常的花粉 (一) 莎草科植物花粉的发育 (二)胚囊状花粉的发育 第四节 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一)环境因素对花粉败育的影响 (二)雄性不育性 (三)雄性不育的机理 第五节 花药和花粉的培养 (一)花药(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 (二)花培过程中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三)发育机理 ①花药壁的作用②花粉二型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小孢子、花粉、雄配子体、腺质绒毡层、变形绒毡层、乌氏体、绒毡层膜、
连续型、同时型、雄性不育、胚囊状花粉、花粉二型性等概念;花药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的过程;绒毡层的类型和功能;花粉壁蛋白质的来源和功能;雄性不育的机理;胼胝质的作用;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难点:
绒毡层的发育、类型和功能;细胞中有细胞的现象;胼胝质的作用
第一节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研究胚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先要观察大、小孢子囊的发育。花粉在花药中产生,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具有四个小孢子(花粉)囊,少数具两个。每一个小孢子囊包含药室和药壁,在药室中产生雄配子体(male gametophyte),即成熟的花粉。 一、花药的发育
花药是由雄蕊原基的顶部发育而来的。在发育初期作一横切面来看,外面是一层表皮,以内是一群分裂活跃的细胞。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的细胞分裂较快,使花药变为四棱的外形。在每一棱角的表皮下分化出孢原细胞(archesporial cell)。 1、孢原细胞的特征及数目:
①特征:孢原细胞比其它细胞体积大,核显著延长。
②数目:大多数每一棱角中为多列孢原细胞,横切面可看到多个孢原细胞;有些只有一列,在横切面可看到一个,如小麦、棉花;有的只有一个,如海菖蒲属(Enalus).
2、孢原细胞的分裂:
先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外为初生壁细胞(primary cell),内为初生造孢细胞。初生壁细胞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产生3-5层的同心圆排列的细胞层,连同最外面的表皮构成花药的壁;初生造孢细胞可以直接或是进行少数几次分裂后形成小孢子母细胞(microspore mother cell). 2、花药壁的发育
①层次:花药的壁达到完全分化时期,从外到内的细胞层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endothecium)、中层(middle layer)、绒毡层 (tapetum)。 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1)表皮 只进行垂周分裂,以适应内部组织的迅速增长。行使保护功能,通常具明显的角质层。许多植物特别是旱生植物,最后彼此分离,花药成熟时仅留下干枯的残迹。
2)药室内壁 又称纤维层。通常为一层细胞,花药成熟时,细胞变为径向延长。
大多数植物其细胞壁从内切向壁向外向上发生纤维素的带状增厚(成熟时弱木质化)。红藜(Chenopodium rubruim)为α-纤维素,无木质。这种加厚有助于花粉囊的开裂。在水鳖科的一些种类及花不开放的闭花受精植物,不发生带状增厚。顶孔开裂的植物是由花药顶端某些细胞溶解而发生。
3)中层 紧贴药室内壁。通常1-3层,一般含淀粉或其它贮藏物。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细胞已发生变化,贮藏物质减少,细胞变扁平,然后趋于解体和被吸收。因此,在成熟的花药中一般不存在中层。但也有例外,在有数层中层的花药中,其中最外的一层能保留较长时间,甚至可维持至花粉成熟时期,而且象药室内壁一样,细胞壁发生纤维状增厚,如百合。
4)绒毡层 是花药壁的最内层。通常有数层,此层对小孢子的发育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Ⅰ绒毡层的发育 当绒毡层达到最高度的发育时期,其细胞较大,具腺细胞的特征,质浓、液胞多而小。起初为单核,以后由于核分裂常变为双核或多核(可多达16个核),此外,还常常发生特殊的核分裂方式和核融合(如核内有丝分裂形成再组核和多线染色体等),因此,绒毡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倍数可能是二倍、四倍或更高的倍数。
同型绒毡层与异型绒毡层:从其来源上分:一般是由初生壁层细胞衍生而来,形成一同型的细胞层;但少数植物如玄参科植物-汤氏阿列克(Alectra thomsoni),绒毡层在向花药的中央部分,细胞体积较大,是从药隔细胞衍生的;而其它,在向花药外围的绒毡层细胞较小,是从初生壁层细胞衍生的,这样绒毡层是异型的。
腺质绒毡层(glandular tapetum)和变形绒毡层(amoeboid tapetum):根据绒毡层后期发育形态的差别来分。
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 secretoryr tapetum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持原来的位置,通过细胞的内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的需要,直至花粉成熟后,该细胞完全自溶,这种类型在被子植物中常见。
变形绒毡层又叫周原质团绒毡层(periplasmodial tapetum): 其典型特征是绒毡层较早地发生内壁和径向壁的破坏,原生质体突出并移动至花药腔中,融合形成绒毡层的周原生质团。周原质团形成后,又两种活动方式:
a.如水麦冬属(Triglochin) 、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的花药,当小孢子从四分体分离之际,绒毡层的原生质体即流入药室内,在整个小孢子发育阶段,都可看到周原质团存在小孢子之间的空隙中.
b.在向日葵和棉花中,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绒毡层尚在原位,当小孢子分离后不久,绒毡层的周原质团伸入花药腔内。
Ⅱ乌氏体(Ubisch body)和绒毡层膜(tapetal membrane)
乌氏体是指积累在绒毡层表面的一种颗粒状结构,因von Ubisch 最早确切地描述过这种结构的个体发育称为Ubisch body。
乌氏体分布在绒毡层沿药室的内切向壁上。是一种形如球状的小体,直径大的也只有几个微米,后期常联合成复合的集合体。球状体覆盖着厚的有孔道的壁,壁的厚度均匀,有时具疣状或刺状突起,外形与花粉的外壁颇为相似。乌氏体只在腺质绒毡层产生。
其形成过程Echlin等人(1968)曾对熊足铁筷子(Helleborus foetidus)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大致程序为:a. 造孢组织时期,绒毡层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乌氏体的前体;b.在小孢子时期,前体通过绒毡层向药室的一面的膜排出至膜与壁之间,并很快为孢粉素物质覆盖,这时即称为乌氏体。c.当绒毡层最后解体时,球状体被释放到药腔中。
乌氏体的功能目前仍不明确。
绒毡层膜是指围绕整个绒毡层的抗乙酰酶解的膜,它象一个囊包围着所含的花粉粒。一般有两层构成,外层是具穿孔的,此层保存至花药开裂时期;内层(向药室的一层),是由索状系统形成不规则的网层,并布满乌氏体。内层的索状系统随着花药开裂而破坏,游离于小孢子囊中。在腺质绒毡层中存在。
外绒毡层膜是指变形绒毡层的类型,当四分孢子将从胼胝壁释放出来时,在相连药室中层的一面也形成一膜,性质与分泌绒毡层内切向面形成的绒毡层膜相似,称为外绒毡层膜。 Ⅲ绒毡层的功能:
a.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可能起到简单地转运营养物质至药室的作用。 b.绒毡层合成胼胝质酶,分解包围四分孢子的胼胝质壁使小孢子分离。由于过早地释放胼胝质酶导致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 c.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构成孢粉素的外壁的物质。
d.成熟花粉粒外面的花粉鞘和含油层主要包含脂类和胡萝卜素,均由绒毡层细胞输送。
e.花粉外壁内的蛋白质由绒毡层细胞提供,这种蛋白质是一种识别蛋白,在花粉与柱头的相互识别中起关键作用。
f.当绒毡层解体后,它的降解产物可作为花粉合成DNA、RNA、蛋白质和淀粉的原料。
二、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和小孢子的发生 1、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及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