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 ) 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2.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土地和财产 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1951年至1952年“五反”运动开展的领域是( ) A.国营企业B.私营企业C.党政机关 D.合作社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 )
A.剥夺资本家的财产B.排挤私营工商业C.国家资本主义D.保护民族工商业 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 ) A.经销代销B.和平赎买C.统购包销D.加工订货
8.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 ) 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心任务是( )
A.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 B.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C.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 D.合理调整工商业 10.中国在对资本主义改造中在利润上采取的是(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11.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拥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 A.临时互助组B.初级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
12.建国之初,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土地采取的政策是( )
A.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B.消灭富农经济C.保存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经济 13.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A.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B.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C.消灭资本主义经济D.消灭个体
1
经济
14.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错误的说法是(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结束
C.以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目标 D.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
15.社会主义改造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贡献最大的是对(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6.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
A..新民主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C.半社会主义性质D.社会主义性质 17.在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 全国大陆的统一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18.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
A. 统筹兼顾 B. 劳资两利 C. 公私兼顾 D. 四马分肥
19.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有两面性( ) A. 革命性和妥协性 B. 主动性和被动性
C. 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接受改造的一面 D. 进步性和顽固性
20.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的斗争 B.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C.改造和被改造的斗争 D.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 E.守法的违法的斗争 2.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是( )
A.剥削阶级 B.被消灭对象 C.团结对象 D.改造对象 E.革命对象 3.建国之初的国营经济的来源有( )
A.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 B.没收的官僚资本 C.收回的外国资本企业 D.没收的地主土地 4.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 A.反贪污B.反浪费C.反行贿D.反偷税漏税 E.反官僚主义 5.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内容是( )
2
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通过一系列逐步过渡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C.和平改造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实现了和平赎买 D.对内改造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E.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6.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是建立( ) A. 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 农村人民公社
7.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
A.消灭资本家B.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C.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D.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有( )
A.委托加工、计划定货B.委托经销代销C.统购包销D.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9.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赎买政策有( ) A.“四马分肥”B.定息C.公私合营D.全行业公私合营 10.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 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稳步前进D.积极领导 11. 建国初期开展的重大政治运动有( ) A. 抗美援朝运动 B. 土地改革运动 C. 镇压反革命运动 D.“三反”“五反”运动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E.落后农业国和先进工业国的矛盾
13.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 )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1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 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B.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没有有限度地保留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D.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
15.下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阶段 B.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
3
C.具有两种社会形态的因素
D.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16.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主客观条件和必然性在于( )
A.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B.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
C.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 D.二战后欧亚一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8.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19.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2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义经济成分有( )
A.国营经济B.合作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三.材料分析题:
(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2:
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材料3: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