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过程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而不包括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有的固定成本在发生期间均作为当期的期间费用,全额从当期收入中扣除。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差异
(一)产品成本构成内容的差异
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总成本。因此,固定性制造费用也包含其中。在这种方法下,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其总额作为产品成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变动成本,因此,固定性制造费用不包含其中。在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其总额作为产品成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在发生当期就作为期间费用,直接列示于利润表中。同样,如果产品已经销售,则将已售产品的成本转作销售成本,列示于利润表中。
(二)存货估价的差异
由于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同,因此两种方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也不一样。而存货的价值一般由其成本决定,因此两种方法计算的存货价值也不相同。具体来讲,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成本。
(三)利润计算方式的差异
利润表的编制通常遵循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的原理。按照完全成本法,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销售及管理费用等=税前利润 而按照变动成本法,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期间费用)=税前利润。
需要注意的是:本章中所讲的利润,应为营业利润;上文公式中的变动成本还应包括变动管理及销售费用;上文公式中的固定成本还应包括固定管理及销售费用。
[例2-10] 仍然采用例2-9中的数据进行说明,盖斯威公司2011年三相智能电能表相关资料如下:
年产量(台) 800 000 年销量(台) 640 000
单位售价 360元 单位产品耗用材料 175元 单位产品耗用人工 14.5元 单位变动性制造费用 8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 2 000 000元 固定管理及销售费用 2 800 000元 根据两种方法计算营业利润。
根据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如表2-5所示:
表2-5 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简表 单位:元 项目 销售收入(640 000台,单价360元) 销售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200元 毛利 管理及销售费用: 变动管理及销售费用 固定管理及销售费用 营业利润 根据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如表2-6所示:
表2-6 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简表 单位:元 项目 销售收入(640 000台,单价360元) 销售成本:(生产性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197.5元 变动管理及销售费用 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 固定管理及销售费用 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 230 400 000 126 400 000 0 104 000 000 2 000 000 2 800 000 99 200 000 完全成本法 230 400 000 128 000 000 102 400 000 0 2 800 000 99 600 000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得出的营业利润是不相同的,存在400 000元的差异。
原因在于按照完全成本法需将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只有当产品销售出去才作为销售成本冲减利润;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在发生当期全额计入期间费用冲减利润。由于产品仅销售640 000台,因此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只减了1 600 000(640 000×2.5=1 600 000)元,而变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减了2 000 000元,使得前者计算的税前利润比后者多400 000元。实际上,企业的销售量和产量不可能保持不变,可能每年都会发生变化,根据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也是不同的。
1. 产量不变而销量逐年变化
[例2-11] 采用例2-9的数据。假设盖斯威公司2012年、2013年三相智能电能表产量仍然为800 000台,而销售量为900 000台,2013年的销售量为860 000。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如表2-7所示。
表2-7 2011-2013三年的产量和销售量情况表 单位:台
项目 期初存货量 本期生产量 本期销售量 期末存货量 2011年 0 800 000 640 000 160 000 2012年 160 000 800 000 900 000 60 000 2013年 60 000 800 000 860 000 0 合计 0 2 400 000 2 400 000 0 根据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如表2-8所示:
表2-8 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简表 单位:元 项目 销售收入(单价360元) 销售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200元 毛利 管理及销售费用: 变动管理及销售费用 固定管理及销售费用 营业利润 102 400 000 0 2 800 000 99 600 000 144 000 000 0 2 800 000 141 200 000 137 600 000 0 2 800 000 134 800 000 2011年 230 400 000 128 000 000 2012年 324 000 000 180 000 000 2013年 309 600 000 172 000 000 根据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如表2-9所示:
表2-9 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简表 单位:元 项目 销售收入(单价360元) 变动成本:(生产性变动成本) 2010年 230 400 000 2011年 324 000 000 2012年 309 600 000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197.5元 变动管理及销售费用 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 固定管理及销售费用 营业利润 126 400 000 0 104 000 000 2 000 000 2 800 000 99 200 000 177 750 000 0 146 250 000 2 000 000 2 800 000 141 450 000 169 850 000 0 139 750 000 2 000 000 2 800 000 134 950 000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得出三年的营业利润都不相同。2011年存在400 000元的差异,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已在前文具体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2012年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存在250 000元的差异。原因在于本年度产品销售900 000台,因此根据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减少2 250 000(900 000×2.5=2 250 000)元,其中250 000元是上年度100 000台产品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变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只减少2 000 000元(当期发生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使得前者计算的营业利润比后者少250 000元。需要注意的是,例题中虽然销量变为900 000台,但产量仍然是800 000台,因此根据完全成本法单位产品承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仍然是2.5元,产品单位成本仍然是200元。
2013年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存在差异,其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比完全成本法的高出150 000元。原因在于本期的销售量高于生产量,销售量达到860 000台,因生产量仍然为800 000,因此单位产品承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不变,即2.5元。则根据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就减少2 150 000(860 000×2.5=2 150 000)元,其中150 000是2012年度60 000台产品所应该承担的固定费用,转入了该年度。而根据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只有2 000 000元,当期已计入期间费用,在税前扣除。因此使得根据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比变动成本的低150 000元。
在较长时期中,两种成本法下由销售量变动而产生的差异是可以抵消的。根据2011-2013年三年的合计结果,这三年的产量和销售量总和相同,因此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得来的营业利润的总和也是相同的。
2. 销量不变而产量逐年变化
[例2-12] 采用例2-9的数据。假设盖斯威公司三相智能电能表的销售量不变,而产量变动如表2-10所示。
表2-10 2011-2013年产量和销售量情况表 单位:台
项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