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一章 区域发展条件和特点
一、基本概况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处于北纬36°25′-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西临济南市历城区,南交泰安市、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南北最大跨度70公里,东西最大跨度37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市治明水,现在城区面积23.5平方公里,共辖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908个,2004年全市总人口为99.08万(图1-1-1、图1-1-2)。
章丘地处泰沂山区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长城岭绵延于南,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最高峰是位于南部的鸡爪顶,海拔924米,最低点位于北部辛寨乡朱家洼一带,海拔仅15米。
章丘属于暖温带季风区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雪少干冷的特点。多年年均日照2647.6小时,平均气温约12.8℃,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26.8毫米,85﹪以上集中于六、七、八三个月份,相对湿度65﹪,无霜期192天。
章丘境内的水系大部分属于小清河水系,东南部少数山区属于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横亘东西,东西巴漏河(巨野河、漯河、绣江河)纵贯南北。主要湖泊有白云湖和芽庄湖(图1-1-3)。
境内土壤有棕壤、褐土、潮土和水稻土四个土类。其中棕壤2326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垛庄镇;褐土是分布最广的土类,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共88258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0.2﹪;潮土主要分布在黄河、小清河的冲积平原上,共34753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27.6﹪。水稻土分布在明水以北,至七郎院、李家亭、宋家磨一带,共374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0.3﹪。
章丘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和黄河水。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93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可利用量占水资源总量的78.13﹪。地表水包括水库塘坝拦蓄水、引泉水和引黄河水。其中黄河水为客水,其余为当地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3亿立方米,其中明水泉排流量为1.12亿立方米,垛庄水库上游河道年均基流量为400万立方米,黄河堰外侧渗流量为1576.8万立方米,引黄1.1亿立方米,扣除河道渗流量1.82亿立方米,年均地表水
5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资源总量为2.12亿立方米。境内多年平均降雨入渗率2.54亿立方米,从淄博年均平均入流量3756.8万立方米。扣除明水泉和垛庄水库上游基流转化水量1.16亿立方米,年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58亿立方米。
1963-2004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6.8毫米。最大降水量1121.6毫米,最小降水量313.4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连旱连涝时有发生;且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平均降水量421.1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73﹪左右,具有春旱、夏涝、晚秋旱的特点;从空间范围看,降水量地域差异也较大,南部山区平均降水量628毫米,北部平原区542毫米。
章丘市生物资源品种多样。其中林木共54科、183种,主要树种有松、柏、杨、柳、榆、桐、槐等,果树主要有苹果、桃、梨、柿、杏、核桃、山楂、花椒等20多种。水生野生动物主要有鱼、鳖、虾、蟹、螺等;水生植物主要有藕、萍、蒲等。中药材资源丰富,共566种,蕴藏量200余万公斤。
章丘矿产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有25种,以煤炭、铝土(粘土)、石灰石、花岗石储量最大,其中煤炭、铝土(粘土)、石灰石、花岗石的最大储量分别为2.38亿吨、4.16亿吨、2.5亿吨和5亿立方米。从全市空间范围看,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地区(山地)。其中煤矿分布在中部(沿东西向分布),其中非金属矿产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地区。
章丘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现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6处,市级15处。人文景观有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齐长城风景区、李清照故居、朱家峪古村、李开先墓等。自然旅游景点有百脉泉公园、白云湖、锦屏山、胡山森林公园等。
二、发展特点
(一)区位特点
章丘市处于山东省最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带-胶济沿线经济带上,位于以“济南市区”为核心的都市圈,是山东半岛重要的区域节点城市。对外及市内交通十分便利(图1-2-1),胶济铁路东西穿越市中部地区,并有支线通往全市中南部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市中北部地区有济青高速公路穿过。市内有“两纵四横”六条主要公路与周围各市连接,市内公路网 不断完善,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已达96.4﹪。
(二)发展地位特点
6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2004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39亿元。2004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章丘市位于全国百强县市第56位,200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章丘市上升到第47位,列山东省前10名。
章丘市属于济南市所辖6区3县1市中唯一的一个县级市,也是济南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近年来章丘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均居于济南市首位(表1-2-1)。利税、财政收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济南市区所辖的五区(长清区除外)。同济南市其他各区(县)主要人口和经济密度指标比较(表1-2-2),可以看出章丘经济发展效率同其经济发展规模相吻合,各项指标低于五区,高于其他三县。同周边其他县市相比,章丘市在经济发展上仍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邹平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9亿元,周村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5亿元,均低于同期章丘市的173亿元和9.39亿元。
表1-2-1 2004年章丘市主要经济指标占济南市比例
章丘市 济南市 章丘占济南比例
面积/平方公里
1855 8177 22.69﹪
GDP/亿元 173.40 1618.90 10.71﹪
人均GDP/元 17150 27610 62.11﹪
工业产值/亿
元 91.10 616.80 14.77﹪
财政收入/ 亿元 9.39 89.04 10.55﹪
利税额/亿元
10.63 206.80 5.14﹪
表1-2-2 2003年章丘市与济南其他县(区)主要人口经济密度指标比较
非农人口比例(%)
章丘市 四区* 历城区 长清区 平阴县 济阳县 商河县
24.27 95.40 52.14 22.19 27.65 23.01 12.90
GDP密度(万/ Km2) 771.21 1815.47 856.74 632.17 696.98 553.35 441.62
第一产业密度(万元/ Km2) 140.27 66.88 113.47 120.03 114.87 159.94 142.65
第二产业密度(万元/ Km2) 391.16 592.97 338.57 250.59 361.19 239.13 181.94
工业产值密度(万元/ Km2) 332.56 552.56 338.57 250.59 306.89 195.17 152.17
第三产业密度(万元/ Km2) 227.55 1114.96 310.47 197.79 220.80 154.28 117.02
(*注释:四区指代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和天桥区,按照非农业人口比例≥80%,将这四区划为一类。)
(三)产业结构特点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80.37:9.51:10.11调整为2004年 的16.42:52.25:31.06,第一产业在产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比重逐渐降低,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图1-2-2)。自2000年以来,三次产业比例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状态,
7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一产业908070605040302010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图1-2-2 1978-2004年章丘市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图
渔副2%1%牧32%林2%农63%
图1-2-3 2004年章丘市农林牧副渔比例图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进行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蔬菜、经济作物和林果,粮经种植比例由2003年的54:56调整到2004年的51:59。农业中逐渐形成了以大葱、食用菌、优质小麦、林果、创汇蔬菜、肉羊、蛋鸡、奶牛等八大主导产业(图1-2-3)。第二产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为15.4:84.6,重工业是章丘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且近年来重工业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内部已形成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建工建材、化工、轻工等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整合国合商业资源,实现了机制转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迅速成长,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154处,2005年交易额达到51.1亿元。
(四)对外开放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