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文献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理解、验证、应用。
研究过程与常规教学、日常教研、教师培训结为一体,主要以三种培训推进研究: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课例分析、专家引领、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二是“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理解观摩、经验交流、骨干示范的方法进行;三是“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的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以点促面的方法进行。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
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马克思也多次提到,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文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根本上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益。目前,针对一部分小学生来讲,写作文是一件头疼的事,怕写作文,不知如何下手,更谈不上创新了。学生在处于“要我写”的被动状态,写作文时脑子一片空白,一点写作积极性都没有,这样被迫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语言生硬,也缺乏真情实感。教师采用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作用。
为此,我校在熟悉了“2+1”模式的基础上,把作文教学作为细化模式之一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作文教学内容的探索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说:“阅读与写作犹如人体的呼吸一样,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剥离了阅读谈写作,无异于纸上谈兵,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水平难以提高,缺乏足够的阅读储备垫底,更无法写出内涵丰富的文章。”然而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偏偏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为寻求常识而单纯解读文本,为应付作文考试而编制教学套路,语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不少老师为没有系统的写作教材而费心劳神,往往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很多学生不会学以致用,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写起文章来一编二凑三造假,成了语文教学中令人头疼的灰色风景。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语)。其实,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经典篇目,其文思、内容、表现手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完全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读写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的那些优美词句,在阅读中想象,同时说说这些语句为什么好?学生很快便找到了: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将云影写的生动极了。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句话中的动词用的特别好,而且比喻也形象生动,特别适合描写山间的美景。
“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这个比喻句将我们常见的松树描写的极为生动。学以致用。如果老师希望你来修改一下这句话,并且用在自己的话中,想想你会怎么改?用在什么情境下?我没有去细细讲解词句意思,而是顺势来引导学生感悟并运用。这时学生们都陷入了主动思考,并积极地尝试:
“蓝天衬着高耸的二郎山,太阳下,二郎山间的云影就像绿色的锦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蓝天衬着座座高山,山间的绿地毯上就像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春天家乡小山上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许多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无数朵盛开的白莲。”
“雨滴从屋檐、墙头、树叶上跌下,就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最后连在一起,形成水柱。很快路上便积满了水,豆大的雨点落在了地上,溅起水花雨点斜打在街面的积水上,激起朵朵水花,就像无数朵盛开的白莲。”
“下课了,我们三三两两来到那株茂密的柳树下玩耍。那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在我们的身上。”
在教学《麦哨》这课时,有许多描写特别生动的句子值得积累,但学生往往容易忽略。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我问学生:“这句话你觉得对你有积累的价值吗?你会在什么情境下用到?”许多学生马上举手发言:“老师,我们经常打完篮球,或者干完活,上完体育课,会累的满头大汗,但平常就是不会把这些情境写出来,这下学到了。”“那你能把这句话恰当地运用吗?”我马上追问。
“体育课下了,只见同学们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星期天,我帮妈妈收拾屋子,妈妈笑着说我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就像一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那样可爱。”
还有,“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等句子,都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学生来发现。只有这样的点拨,这样的积累,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所用。
在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教学的重点要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美好的生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我着重抓住文章中描写瓜藤攀檐图的“巧”和“妙”来引导学生积累运用。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作者抓住了乡下人家特有的瓜啊,藤啊,使用了恰当的动词和对比的手法将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展现出来。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将这
些方法用在自己的语言中呢?在理解了课文后,我出示了几幅我们当地的农家风光图,同时出示了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爷爷家住在乡下,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或种候,藤上便结出了
,让那些
的
藤,它们一
,
上棚架,
,或种
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
的藤,的装
挂在房前,衬着那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
的叶。(填颜色)的
饰,比我家大门前蹲着的那一对石狮子可爱多了。” 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再写乡下风景时,就再也不会难以下笔了。
叶圣陶先生说:“教阅读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专门的写作指导。”所以我们的教学重心应该从内容的理解走出来,在学生读懂课文基本意思之后,我们应该用心地引领学生去弄明白,文本的意思是如何随着语言的铺展表现出来的。我们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
总之,要想作文教学走出困境,跟上时代步伐,仅仅沿袭老套教法是远远不够的,那种只讲经验,不注意创新的方法是不适合新时期的教学工作的,必须让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读名家名作,汲取精华。围绕写作进行阅读,走一条写作阅读互利共赢的道路。
2、仿写奠基,探索写作入门之道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最初的语言就是通过模仿开始的。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仿写无疑是读写结合的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是初学写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语文考查形式灵活多样,知识面非常广泛,其中,仿写题一度成为必考项目。但是不少学生对此却束手无策,连最基本的语句表达都掌握不好,这反映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潜在的问题
——读写两张皮。这样肢解
文本、简单肤浅教学的结果是,有的学生只会回答文学文体常识填空选择类得题目,却不会用这些常识赏析文本,更不会将这些写作常识、方法活用于作文之中。
针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写作训练,从仿写入手把好作文教学的入门关。仿写借鉴也是一种技巧,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语句方面的,可以做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如修辞手法的,常用的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仿写;如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运用的仿写;如全文仿写,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
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是仿句练习和仿段练习。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四年级《麦哨》中写道: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劳动后小孩的外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我要求学生以“红扑扑、犹如、晶莹”等为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仿写句子。学生活学活用,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了不少这样情景的句子。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用手中的妙笔、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因为题材内容距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较近,学生比较感兴趣,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最后涌现出许多文思俱佳的语段。写景文,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说,由于积累和写作方法还不成熟,写起来应该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围绕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围绕《观潮》一文中3、4自然段选择主题材料《天下第一潮》中作者对潮水声音和形状的描写一大段进行阅读;围绕《鸟的天堂》一文中鸟快乐生活的动态描写,选择主体材料《密西西比河风光》中动物活动那一段阅读……收到的成效是,学生《雨》一文模仿《天下第一潮》抓住了雨的声音和形状变化来描写。《我的校园》一文模仿《鸟的天堂》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写。写景文中如何才能生动、具体地描写,这个难关无声攻克。
我们除了开展片段仿写练习外,还可以开展文本整体仿写练笔活动。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思想立意、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各有特色。我们指导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尝试仿写练习,做到学以致用。有的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七月的天山》、《索溪峪的“野”》等,这类文章学生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可以指导学生借鉴课文的选材立意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写作文;有的课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落花生》等情感类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并找到自己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作文;有的文章语言优美,结构精致,如《乡下人家》、《山中访友》等,可以把鉴赏文章的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