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散发疫情处理
流行性腮腺炎调查处理:患者离校隔离治疗3周,患者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或居家隔离治疗21天后方可返校,由于发病的三个班级不在同一个楼层上课,建议患者所在班级停课2周,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调整停课的范围;室内用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消毒(地面、桌椅和空气的消毒),每天1次,直至无新发病例后21天;加强有病例的课室消毒;室内平时保持通风透气(每天提前半小时打开门窗);尽可能减少集会及大型公共活动;加强晨检工作,发现类似病例立即隔离治疗,并报告教育主管部门和区疾控中心;做好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包括家居通风、加强锻炼身体、注意个人卫生、身体不适时注意及时就医等;建议对未患过腮腺炎且未免疫接种史的学生接种腮腺炎疫苗或联合疫苗,有患者的班级可进行口服板蓝根预防性服药。
目前学龄儿童易造成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原因:由于当时流行性腮腺炎疫苗要自费(2008年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程序),很多家长放弃接种,易感人群免疫水平较低;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约占30%~50%,且病例在发病前6天即可排出病原体,成为新传染源,极易引起流行和在学校等特殊场所暴发,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对指征病例的出现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很多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仍到小饭桌就餐及培训,学校、家长未能配合做好患病学生的隔离工作。加强基层防疫力量的培训提高,对临床表现、防治知识、疫情报告管理等进行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病人要隔离至症状、体征消失或发病后10天,对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对集体儿童托幼机构应留验3周,对疑似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在传染病高发期,学校切实落实好晨检及日常消毒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尽早隔离治疗;校医对学校有关的疫情防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并反馈到疾控中心;其他医疗单位加强病例监测工作,发生疑似病例,尤其是聚集性病例,及时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把疾病防治知识教给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让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参与疾病防治。
防控手足口病,学校及托幼机构不可忽视的四个重点
? 1.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及追踪制度
每日进行晨午检,必要时进行晚检,重点查看有无发热及皮疹的情况,如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通知家长送诊、或居家观察等措施。对缺勤的孩子,托幼
机构应电话问询家长,查明缺勤原因并进行登记报告。 2.掌握正确的预防性消毒方法
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保育员、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至少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至少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玩具保持清洁。搞好食饮具消毒和食品卫生。配备流动水洗手处。 3.明确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即为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把握好停课原则
根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于幼儿园内出现1例及以上病例,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5天。停课期间,校方负责做好患儿的随访和与患儿所在班级儿童的隔离工作,复课的时间为校内出现的末位病例体温正常、症状消失15日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好卫生部门做好停课封校的执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