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能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懂得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
1、谈话: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你们能谈谈感受吗? 2、激情:同学们,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我们的国旗都同太阳一同升起,那场面非常壮观。你们想去看看吗?(生:“想”)
3、出示课题,请同学们带着此刻的心情读一读课题。(指读,齐读,读好题目) 4、播放升旗的录象。(观看后,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过渡: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诗写出了他的心愿,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朗读课文,悟情。 1、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全班交流:提醒难读的音,难记的字。 (3)分句读课文。 2、再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学生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
A:理解“遥远”。大山里的人要到北京城,需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B:理解“壮观”。联系看到的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北京天安门广场之大、参加升旗仪式人之多,场面之雄伟,进而体会“壮观”的含义。指导朗读。 C:品读第三句,同桌议一议,怎样读才能表达“我”的强烈愿望。 (3)对比:我多想去看看。 我想去看看。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怎样读好书上的这句? 学习第二段
(1)老师朗读第一句,找出与第一段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2)朗读第二句,完成下列填空。
( )的新疆 ( )的天山 ( )的雪莲 (3)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句。 3、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赛读) 4、指导背诵。 三、拓展延伸,延情。 1、读了这课,你读懂了什么? 2、课外阅读补充:《国旗歌》
3、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出示课前收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时,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初读时,我让他们合作学习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品读时,我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背完课文就结束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在课后我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2.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想、告、诉、路”等12个生字,会写“会、走、北”三个字。 2.初步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新疆的小朋友想去北京去看看,一个是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看看,那里都有什么让两位小朋友如此的向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认识“想”)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是否圈画生字并标出自然段落,同桌互检。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试着把课文读正确。 (二)出示图片:进行欣赏.师结合图片范读课文。 (三)生自由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四)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1.指名拼读领读 2.齐读
3.出示词语卡片(男女赛读)
相关推荐: